華沙,其實是一個很悲情的城市。 這座城市所經歷的歷史動蕩實在太多太多,對於早期的華沙人民來說,想在寄居這座城市裡,那你必須想出生存之道。不過也因此鍛鍊了華沙人的堅忍不拔。
1944年8月1日下午5點,波蘭地下武裝組織「救國軍」(Home Army)吹響了華沙起義的進攻號角,向占領華沙的納粹德軍發動攻擊,意圖攻下政府大樓,恢復華沙政府的運作,這次的華沙起義,或許是歐洲反抗納粹行動中,最浩大也慘烈的失敗起義,戰爭失利之後,迎接而來的是納粹清算式大屠殺,導致20多萬的士兵與平民死亡,其中甚至包括了醫護人員,另外還有近 50 萬人被放逐或是送往納粹集中營。
二戰後的華沙,滿目瘡痍, 被希特勒(Adolf Hitler)炸毀了將近九成的建築物。1945年重建華沙辦公室成立,接管城市的重建工作。相較於義、德、法 等大多數國家,戰後重建大多只重建該城市最重要或最標誌性的建築, 戰後重建整個城市的作法非常之少,但華沙人卻依舊這麼作了。
重視歷史記憶的華沙人依循古老的城市規劃 ,按著18世紀的流傳下來的貝洛托(Bernardo Bellotto)畫作。用自己的雙手一磚一瓦的重建了這座城市,包括街道、教堂、建築物都恢復成17~18世紀的樣貌。
如今,整個華沙老城區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或許如今她們走在新世界大街(Nowy Świat)上,還會看見那個 烙印在城市裡那句「重建首都是依靠全國人民的努力」(The entire nation builds its capital),還會想起先輩們重建城市的堅韌,還會記起這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在華沙方言裡有個詞彙,「Cwaniak」,意思是指「能應對生活挑戰的人。」
我想,這或許是最能代表華沙人的一個詞彙。 70多年過去了,華沙人仍記憶猶新,每年八月一日的17點,整座城市響起鳴笛聲。那是華沙靜止的60秒,用整座城市的靜默,為逝者榮,更為生者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