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從古亭捷運站 2 號出口出站後,循著路幅稍窄,缺少寬闊步行空間的同安街,一路往水源快速道路方向走去,在街尾可見一座天橋,在天橋旁榕樹林蔭處,以鋼骨浪版所圍蓋的建築物,就是紀州庵。旁邊是新店溪,堤防內快速道路車輛不斷疾駛而過,許多老時光在這裡晃動著。

繁華道路旁的藝文空間
繁華道路旁的藝文空間
歷史視角

紀州,約莫是今天日本和歌山縣一帶,位於紀伊半島、大阪市南方,是關西地區南端的一個地方。紀洲庵是平松德松在台灣開設的料理屋,以家鄉命名。這個台北城南的區塊,在日據時代被規畫為住宅區,挾著鄰近政治中心與台大、師大兩所重要學府的地緣關係,成為官舍與宿舍集中的區域;一直到國民政府來台之後,都是作為行政機構的宿舍區。

紀州庵周邊曾是行政機關的宿舍區
紀州庵周邊曾是行政機關的宿舍區

光復之後,紀州庵整編為省政府合作事業管理處與社會處的員工眷屬的「第一宿舍」,也就是小說家王文興在台北成長的住所。 紀州庵整個環境大概區分成三個地塊,一是本館與離屋,二是別館,三是光復後增建的磚構平房。

紀州庵處在一個不斷演變、生活機能日新又新的都市環境中,木構房子隨著時間與使用的改變,受到了更多的挑戰,1996 年一場大火,將原紀州庵「本館」的三層樓建築完全燒毀;1998 年,東側的「別館」也慘遭祝融,近乎全毀,當時的住戶便直接拆除殘骸重建。紀州庵主要的三個部分,僅剩下屋頂漏水問題嚴重、樑柱有腐蝕情形的「離屋」,所幸還留著這塊最後的拼圖,讓後來的人們得以摸索它曲折的命運。紀州庵這個綠蔭的環境,在水泥叢林的都市環境當中,確實給人一種自然恬適的氛圍。

紀州庵內部濃厚的日式氣息
文學視角

對於紀州庵而言,文學與建築本身的連結只是歷史當中的偶然,但在現實的文化保存運動中,卻因為文本的描繪,打開了紀州庵保存重要的新路,從對都市綠地想像保存的「同安森林」(同安街上的老樹群),轉化成為「台北文學森林」,使得紀州庵的保存獲得更多的支持。

紀州庵與文學家的連結非常深,這裡不僅是王文興小說《家變》的場景,作家舒國治在書寫記錄台北由水城變成陸城的《水城臺北》,也勾描記錄了紀州庵;無獨有偶,散文家王盛弘在《十三座城市》也曾出現過紀州庵的身影;余光中記述廈門街舊居生活印象的 〈聽聽那冷雨〉、〈伐桂的前夕〉、〈記憶像鐵軌一樣長〉,也書寫了這一帶社區生活的場景。

紀州庵被譽為台北文學森林
紀州庵被譽為台北文學森林

在台灣文學出版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爾雅」、「洪範」兩家出版社,就在紀州庵不遠處的廈門街 113 巷,這些文學作家與出版社宛若鄰居一般親密的空間關係,把城南的歲月全部轉化成一篇篇生動的故事。

2004 年,紀州庵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連同其周邊共有 10 株老樹列為台北市受保護老樹,2011 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因城南豐厚的文學歷史,將紀州庵定位成台北市第一個以文學為主題的藝文空間,並在古蹟旁建立新館,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進行各式文學的展演與推廣活動。

紀州庵是台北市第一個以文學為主題的藝文空間
Do you like Daniel Shen's articles? Follow on social!
Comments to: 種下文字蔚為森林 紀州庵見證城南歲月的變遷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Attach images - Only PNG, JPG, JPEG and GIF are supported.

訂閱酷傳媒/酷旅行

輸入你的Email:

夏日提案

歐洲經典

旅行回軼

位於京都中部地區的美山町的景致,以傳統茅草屋聞名,儘管嚴格來說其建築結構不能稱為合掌村,但仍有小合掌村之稱;這個建於17世紀到19世紀江戶時代的村落,共有近40間茅草屋,1993年「茅葺屋之鄉」與周圍的稻田和山林被選為國家重要傳統建築物群保護區,四季都有不同的風貌,終年都有各國觀光客前往朝聖。
對於一位習慣說走就走的旅人來說,相隔四年的首飛,確實是個別具意義的旅程,特別到可以在自己的旅行大事紀標注起來。果不其然,這次的旅程有種初次出國的雀躍,一切還是覺得很不真實,畢竟因為疫情的阻隔,加上工作的羈絆,這趟旅程盼了好久、也拖了好久,總算找到空檔順利啟程,當我在桃園機場辦理登機手續、在航班上吃著飛機餐、在關西機場等候行李時,始終覺得這些環節有些陌生。

文青走讀

Login

Welcome to Typer

Brief and amiable onboarding is the first thing a new user sees in the theme.
Join Typer
Registration i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