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撰文、攝影/姿穎 Li Sa

創建劃時代的文化,阿美族打造心的願景——傳統造屋首部曲

在太平洋旁的海岸山脈,有一個阿美族部落,期望能將自己的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志工們從各個縣市來在這裡,和部落的族人合作造屋,每一項工作都有它辛苦之處,而認識祖靈,向祖靈敬酒,彷彿一個入山的儀式,和山林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讓大地承接城市中的疲憊,和這裡的山林,形成新的默契和連結。

這裡的稻田,採行自然或有機農法;和萬物共生,和自然共存。必須下田拔除雜草、撿拾福壽螺,和以人力建造傳統建築一樣,都相當辛苦,但同樣地,結成的果實是令人動容的。這裡的故事,既像一部激勵人心的長篇小說,又像一部感動人心的追夢電影。

這裡有著許多的愛,山林的愛,祖靈的愛,族人的愛……而現在的場景,彷彿置身於歷史的一隅,恍若部落創建的最初,越來越多人將吉拉米代,將這個後山的部落,視為自己的「新家」,一個永遠歡迎志工回家的部落。到底有什麼樣的故事正在這裡發生呢? Li Sa 將透過專欄,進行深度的報導,帶你一起重返——傳統美式造屋的歷程。

在台灣這塊寶島上,在海岸山脈的山上,有一個部落,期望著將來能有一天,將自己的傳統文化完整地、一代一代地保存下去。這裡有著百看不厭的景色,還有純樸的人民,和五彩斑斕的共同記憶。那份共同的記憶是對部落曾有的、人丁興旺的過往,不停止地思念。這是現今台灣的原住民部落,共同面對的挑戰,人口外移,導致平均年齡越來越高齡。

在阿美族語裡,這裡的地區,被稱作——吉拉米代——是「大樹根」之意,願族人們能夠在此生根。這裡的地質環境豐富,有多變的稀有地形。以「小天祥」聞名的峽谷地形,各據山頭的壯闊瀑布,還有一條貫穿吉拉米代、滋養著大地的母親之河——鱉溪。

千百年來,鱉溪孕育著這塊土地,提供部落居民足夠的糧食與水源。

這裡的稻田,採行自然或有機農法。和萬物共生,和自然共存,這是老祖宗的方式,不用殺草劑,不用農藥。「哈拉米」是這裡的代表,也是有機的先鋒。珍貴的「哈拉米」,產量不如其他的稻米,經常銷售一空。「哈拉米」源自部落裡的「吉哈拉艾」聚落,以台灣特有種保育類動物「台東間爬岩鰍」為名,在阿美族語裡,「台東間爬岩鰍」稱作「哈拉」。

在吉拉米代,你可以親身感受到與萬物的對話,與自己的對話。迷茫的人,來到這裡尋求他們想要的解答,而這個神聖的場域,會提供他們需要的解答。平時獨立,或者深居簡出的人們,在這裡除了學習合作,也遇見許多的摯友。那些會選擇無償留下來蓋房子的人,都把吉拉米代,當成了他們的第二個家,他們也許不是原住民,但是他們投入的程度,超過很多的人。

來到吉拉米代,就像回到祖靈的懷抱,在祖靈的帶領下,得以迅速地成長。

在部落裡,陸陸續續地建了傳統的自然建築,及其他工法的自然建築。部落裡的人,及全台各地的志工們,不遠千里而來,還有人老家在馬祖。這個特殊的場域,集結了所有願意投注其中的人,團聚在此共同造屋,同心協力地將古老的智慧傳承下去,將逐漸失傳的技術,在不停的嘗試中,重新將它詮釋。

很多人來到這裡,儘管大多數都只能待上一兩個禮拜,就要回到來處,繼續為生計奮鬥,但一旦敞開心,便能夠成為彼此的靈魂家人,產生心的連結。吉拉米代有股難以言說的魅力,總是在大家心中,成為無法忘懷、一再回味的故事。所有離開的人,總是會一再地回到部落裡來。有的是回來散心,有的是回來見見老朋友,而有的則是,一有空就回來幫工。

在台23線上,天氣變幻莫測,風景跟著變化萬千,而遠山的雲海,則指引著我們——回家的方向。

看著這裡的稻子,隨風搖擺,跳著忽高忽低的芭蕾舞曲,所有的煩惱都已在風中消逝。一天又一天,稻子變得更高、稻穗變得更加飽滿,走進稻田為稻子清除雜草,如此辛苦只為保護大地的贈與。吉拉米代的風,吹走了我們對未來的疑惑,而祖靈的話語,在你我的心底,開始發酵。

部落的夜生活是都市的夢想,沒有繁華的大街,卻有活力充沛的動物正要開始覓食。夜晚的溯溪行程,可以看見溪蝦們,反射頭燈的閃亮雙眼,及不絕於耳的蟲鳴聲。在吉拉米代的每一天,都是在大自然的交響樂中入眠。有失眠困擾的人來到部落,都睡得又香又沉。

吉拉米代部落有解說風格幽默又專業的導覽員雅各,與日治時代建設的百年水圳,以及在鱉溪裡滑竹筏等等的體驗活動,每一樣都饒富趣味。歡迎對阿美族部落、自然建築工法,以及關心生態環境,或對歷史脈絡有興趣的民眾到部落來,帶著滿載的回憶而歸。

在部落,每一樣體驗都令人驚艷。有的遊客,甚至會每一年都來吉拉米代旅遊,可見大家喜愛的程度。這裡有很多的愛,當然也有一些過往的傷痛,但是,在吉拉米代的懷抱裡,療癒會自動地展開。

Contributor

訂閱酷傳媒/酷旅行

輸入你的Email:

夏日提案

歐洲經典

旅行回軼

位於京都中部地區的美山町的景致,以傳統茅草屋聞名,儘管嚴格來說其建築結構不能稱為合掌村,但仍有小合掌村之稱;這個建於17世紀到19世紀江戶時代的村落,共有近40間茅草屋,1993年「茅葺屋之鄉」與周圍的稻田和山林被選為國家重要傳統建築物群保護區,四季都有不同的風貌,終年都有各國觀光客前往朝聖。
對於一位習慣說走就走的旅人來說,相隔四年的首飛,確實是個別具意義的旅程,特別到可以在自己的旅行大事紀標注起來。果不其然,這次的旅程有種初次出國的雀躍,一切還是覺得很不真實,畢竟因為疫情的阻隔,加上工作的羈絆,這趟旅程盼了好久、也拖了好久,總算找到空檔順利啟程,當我在桃園機場辦理登機手續、在航班上吃著飛機餐、在關西機場等候行李時,始終覺得這些環節有些陌生。

文青走讀

Login

Welcome to Typer

Brief and amiable onboarding is the first thing a new user sees in the theme.
Join Typer
Registration i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