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創建劃時代的文化,阿美族打造心的願景——傳統造屋三部曲:

撰文、攝影/姿穎 Li Sa

在山上,當暴風雨來襲,便要做好萬全的準備。這是在都市無法想像的,可能會遇到封路,無法回家,要隨時注意路況,沿路可能會有土石崩落。台23線的「小天祥」一段,在颱風天成了——每隔幾公尺,就有洶湧的瀑布沖刷的路段,這些瀑布只有在下暴雨時會出現。

在不知何時會停的雨,和無法預測的暴風中,離家的人歸心似箭,家裡的人則掛念著在外的人。能否平安到家?有地方躲雨嗎?路況如何?用竹子搭建的棚架、用帆布蓋住的屋頂、簡便的帳篷,都無法抵抗強風的吹襲。需要加強固定,否則屋漏偏逢連夜雨,會來不及搶救。

雨過天晴後,路旁未加蓋的排水道,儼然成了泡冷水的好所在。冰涼的雨水沖走工作帶來的疲憊,也只有在下大雨後才能享受這樣的愜意與寧靜。此時此刻,再回想颱風天又是斷水,又是斷電,訊號還會消失的片段,也就不覺得有這麼難受了。在高樓大廈住久了,未曾見識過颱風真正的威力。香蕉樹倒得倒、斷得斷,稻田有些稻子也被吹倒了,在農業興盛的花東地區,平安比其他的都還來得重要。

稻田裡被颱風給吹倒的區域,農人在面對颱風時,心裡有很多的無奈。

造屋是辛苦的,成果是感動人心的。與人合作造屋的過程是艱難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來來去去的志工們、駐守部落的志工和部落的族人,日復一日地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試圖在最短的時間內,追求精緻的細節與傳統的工法。

阿美族房屋的主要建材有:竹子、木材、黃藤,以及茅草。處理竹子,是一件需要超人專注力的任務。從鋸竹、剖竹,到敲掉每一個竹節等等,任一個環節,都需要高度的定力,才能迅速地達成最高的效率,完成進度。處理好的竹子還要煮過,這個步驟稱為「煮竹」。茅草屋的圍籬,就是用處理好的竹子製成。

為了依循祖先的工法,必須上山採藤,而黃藤生於水道附近,因此需尋找水流經之地。循著水道前進,沿途必須用鐮刀,劈砍出一條路。還要留意有無虎頭蜂群及有毒蛇類,兩旁的土石容易崩落,腳步踩穩以防滑倒,第一次上山的志工需要非常小心,隨時注意周遭。選擇黃藤時,要選尖刺已脫落的,還未完全成熟的黃藤,帶有許多恐怖的尖刺,因此要全副武裝,注意安全。

成熟的黃藤會聚集一處,族人們挑選又長又直的黃藤,拿鐮刀將之砍下。採下的黃藤長長一條,約四、五米長,要同心協力拉藤,再用月桃葉綁成一束帶回去加工——削藤——一項瀕臨失傳的技藝。採回的黃藤無法久置,離水的黃藤需要儘快處理。

將採下的黃藤分成一段一段,好用小貨車帶回部落。

黃藤是一種野菜,黃藤的芯是天然的調味料,只是它的苦味就如採藤的難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黃藤芯吃起來有種藥材的特殊氣味,可以涼拌食用。

屋頂上要鋪一層厚厚的茅草,並要視情況更換新的茅草。綁屋頂是一項龐大的工程,要先鋪上茅草,再用上山採的黃藤捆綁固定它。會從一邊開始上茅草,一層一層依序地疊加上去。先以細竹壓住茅草,再用黃藤把細竹和屋頂的骨架——較粗的竹子綁在一起,這樣茅草就會被兩邊的竹子給夾住,不會亂跑。

立柱前的任務是磨掉每根木材粗糙的樹皮,曾經有一整個禮拜都在用砂輪機,不停地將樹皮的分岔,細細地剝掉,就像把從都市帶來的習慣,一層一層剝除。

將光滑的內裡,放在炙熱的烈陽底下。就像一個入山的儀式,脫掉積年累月的疲憊,和陳年的作息,才能和這裡的山林,每天在同一個時刻醒來,當夜幕降臨時,和星星一起歇息,在夢中與大山下棋。

Contributor

訂閱酷傳媒/酷旅行

輸入你的Email:

夏日提案

歐洲經典

旅行回軼

位於京都中部地區的美山町的景致,以傳統茅草屋聞名,儘管嚴格來說其建築結構不能稱為合掌村,但仍有小合掌村之稱;這個建於17世紀到19世紀江戶時代的村落,共有近40間茅草屋,1993年「茅葺屋之鄉」與周圍的稻田和山林被選為國家重要傳統建築物群保護區,四季都有不同的風貌,終年都有各國觀光客前往朝聖。
對於一位習慣說走就走的旅人來說,相隔四年的首飛,確實是個別具意義的旅程,特別到可以在自己的旅行大事紀標注起來。果不其然,這次的旅程有種初次出國的雀躍,一切還是覺得很不真實,畢竟因為疫情的阻隔,加上工作的羈絆,這趟旅程盼了好久、也拖了好久,總算找到空檔順利啟程,當我在桃園機場辦理登機手續、在航班上吃著飛機餐、在關西機場等候行李時,始終覺得這些環節有些陌生。

文青走讀

Login

Welcome to Typer

Brief and amiable onboarding is the first thing a new user sees in the theme.
Join Typer
Registration i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