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不能發現自我,並成為自我。」這是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他最經典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一段話。身為捷克裔法國籍的小說家,在他漫長的一生中,不斷面臨身份認同、民族苦難、流亡創傷、重建記憶的思考,他選擇用文學來梳理脈絡,即便多次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但他仍是本世紀最偉大的歐洲作家之一。

米蘭·昆德拉出生於1929年愚人節,當時捷克斯洛伐克尚未解體,他在捷克第二大城布爾諾長大,父親是一位鋼琴家,常在書房中教學生彈鋼琴,他就在一旁隨手翻閱父親的藏書,閱讀了世界各地的文學名著,為自己的創作之路奠定不錯的基礎。他從小就展現多元的才藝,會畫畫、雕塑,也熱愛音樂。

米蘭·昆德拉一開始就讀於布拉格查理大學哲學系,後來跑去布拉格電影學院讀電影,畢業後就留在學校教世界文學。他初期文學創作以寫詩為主,充滿超現實主義色彩和批判精神,後來也寫過劇本,並出版過文學理論的專業書籍,並以《小說的藝術》這本書獲得捷克斯洛伐克國家獎。

身為捷克裔法國籍的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有兩個祖國,一個是他出生長大、曾經被註銷國籍、後來又還給他國籍的捷克,一個則是他從1975年流亡定居的法國,他同時用捷克語與法語創作。他產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小說作品,包括《玩笑》、《生活在他方》、《告別圓舞曲》、《笑忘書》、《不朽》、《慢》、《身份》、《無知》、《無意義歡慶》等,但讓他享譽世界的則是1984年出版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小說表面上是描寫一個三角戀愛關係的故事,但時空背景則是發生在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在他筆下,捷克是被當時的蘇聯與德國相互蹂躪的可憐國度,「令她反感的,遠不是世界的醜陋,而是這個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 「當強者太弱而無法傷害弱者時,弱者必須足夠強大才能離開。」每一句都刻畫出沈重的歷史傷痛。

1988年美國導演菲利普·考夫曼(Philip Kaufman)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改編拍成電影《布拉格的春天》,由英國的丹尼爾·戴-劉易斯、法國的茱麗葉·畢諾許和瑞典的蓮娜·歐琳主演,讓米蘭昆德拉的作品被更多人所認識,不過電影完全沒有到捷克取景,而是在法國和瑞士拍攝。

2019年米蘭·昆德拉在90歲高齡時重獲捷克公民身份,2020年他又獲得弗蘭茨·卡夫卡協會頒發的國際文學獎,他自稱這是他與捷克之間最好的句點。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故鄉 笑忘布爾諾

對於中生代的讀者,「米蘭·昆德拉」應該不算是個陌生的名字。無論是台灣抑或是遠在9000公里外的捷克,彼此當時都正經歷一動盪的時代。而米蘭·昆德拉選擇以他的冷靜之筆,讓人們以文字去面對捷克的不安。

也因為他的機智與批判,他的作品在母國被列為禁書,而他自己,則被剝奪國籍,成為流亡他國的「異鄉人」,那種滄桑感也淡淡地浮動於他的筆調之中。1975年逃亡後,他長時間留在法國,並在那裡完成《笑忘書》、《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等偉大著作,晚年隱居巴黎,隨著捷克的動亂趨緩,米蘭·昆德拉也於2019年取回了捷克的國籍,而對於這一切,他只是一笑受之。

布爾諾是米蘭·昆德拉的故鄉,收回國籍後,高齡的他選擇留在了熟悉的巴黎,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回去布爾諾走一遭,去拾回那些逐漸遙遠的回憶。但對於喜愛他的讀者而言,前去布爾諾,沿著他的足跡,來場異地的哲思之旅,或許是一趟不錯的旅程。

布爾諾的有軌電車如同春天的新衣,總能成為街景中最鮮麗的驚鴻一瞥。(Dopravní podnik města Brna官方FB)

捷克主要有兩大區塊,分為波西米亞與摩拉維亞,而布爾諾不僅是摩拉維亞的中心城市,也是捷克的第二大城。布爾諾有著歷史刻上的痕跡,也有現代工業帶來的機能——看著有軌電車穿梭於布爾諾的大街小巷,或坐於其中感受這座城市的獨特韻味,絕對是不可錯過的一幕。而最有趣的是,布爾諾的有軌電車每輛都有自身專屬的主題外觀,花紋、斑點或素色,像是女孩的裙襬千變萬化,又隨著風飄盪在布爾諾的各個角落。

同樣繽紛的還有布爾諾的水果攤,綠、紫、紅、橘……,五顏六色又飽滿圓潤的果實彷彿大自然色彩的結晶,小巧的櫻桃、楊梅、葡萄更是可愛討喜,更令人喜愛的還有它們便宜的價格。在布爾諾,除了看到如春天般四處綻放的活潑色調,在口舌上也能品嘗到最豐滿的滋味。

在建築景觀方面,可以觀賞壯觀的AZ大廈,或是頗具代表與紀念性的自由廣場與老市政廳的扭曲柱。個人最喜歡的則是莊嚴而壯闊的聖彼得和聖保羅大教堂,莊嚴又壯闊的雙塔哥德式建築,有著雙生意味,與濃厚文化宗教氣息,放眼世界各地的大教堂,也是格外令人印象深刻。

一棟棟鵝黃牆面、棕紅斜頂的小屋,紅磚砌成的階梯與道路,簡單寬廣的柏油路與廣場,走進布爾諾,處處能感受到樸實而單純的生命力。不曾想過這裡曾經歷可怕的騷亂與黑暗,只想靜靜感受此地的脈動,遙對米蘭·昆德拉那充滿哲思的凝望。

自由精神的火種 瓦茨拉夫廣場說不完的故事

若說米蘭‧昆德拉生命中最大的轉折點,就莫過於布拉格之春了。乃至於米蘭‧昆德拉最為人所知的創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就是基於布拉格之春的背景下創作的。

1968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爆發了一場政治運動,試圖民主化以擺脫蘇聯霸權的控制,也就是「布拉格之春」。這場民主運動在當年8月隨著蘇聯鐵蹄的武裝侵入宣告失敗,隨之而來的是更加強硬的政治手段與大量來自捷克的難民潮湧出國界——其中就包含了熱烈參與民主運動的米蘭‧昆德拉。一直到1989的天鵝絨革命為止,米蘭‧昆德拉的作品被蘇聯所封禁並禁止出版,以捷克文寫作的他,只能出版法文翻譯的書籍,何其諷刺!

瓦茨拉夫廣場、雕像與國家博物館。與其說是廣場其實更像街道。(圖片來源:布拉格官網)

談到布拉格之春,就不得不提到「瓦茨拉夫廣場(捷克語Václavské náměstí)」。這裡是布拉格新城的文化與商業中心,也是個很有故事的地標。1348年,波西米亞國王查理四世創建了布拉格新城與馬市廣場,在1848年改名為瓦茨拉夫(捷克國王之名)廣場。這裡在1918年宣讀捷克斯洛伐克獨立宣言、在1945年抵抗納粹入侵、1968年布拉格之春與1989年的天鵝絨革命,都是在這座廣場演繹著,幾乎可說是捷克的近代歷史中心。

如今,長方形狀的廣場周邊佈滿商業區,前方則是著名的國家博物館。而中心立著一個高聳的騎士銅像,這是瓦茨拉夫三世的銅像,捷克自由與獨立的精神象徵,雕像旁是與蘇聯抗爭的示威者紀念碑。若讀者有緣來到布拉格,在這裡稍微停留、瞻仰捷克民族抗爭精神的歷史,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生命不可承受此憾!孕育捷克的伏爾塔瓦河

捷克國民樂派作曲家:史麥塔納的交響詩《我的祖國》第二樂章中,歌頌著的壯麗河川⸺伏爾塔瓦河(捷克語:Vltava),是捷克最長的河流,也是捷克的母親之河。

它發源於波希米亞森林,向北流經南波希米亞州、中波希米亞州和首都布拉格,在梅爾尼克注入易北河。周圍遍佈著名的城堡、以及大大小小的橋樑,其中包括了歷史悠遠的查理大橋。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名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女主角特雷莎也描繪了這條壯闊的河:「伏爾塔瓦河穿過市區,將輝煌的赫拉得和拉德茨堡和一座座教堂留在身後,猶如一位剛下台的女演員,疲憊不堪,神思恍惚。」

儘管詞句間更多的,是主角投射到自己身上的無可奈何與不安,但伏爾塔瓦河最美的時刻,的確在一切即將落幕的黃昏時分。

馬薩里克堤岸(Masaryk Embankment)邊的黃金布拉格。(圖片來源:捷克觀光官網)

金黃色的陽光輕巧、小心翼翼地在河面上踩踏,偶爾爬上那紅瓦白牆肆意嬉鬧,再大膽滑落,順道在豔紅的屋頂上擦出細碎火花。而剛下台的女演員溫柔地接納了一切,波光粼粼的水面,好似一個搖曳的身姿,對孩子的調皮輕柔地眨眨眼。這就是布拉格最美的風景。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寫過,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在於經歷一次過後,就消逝了。

但倘若生命的每一秒鐘得無限重複,我們就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恆上。那是我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那麼既然如此,不如拋下記憶的束縛,仔細拆開每一刻命運遞過來的包裹。

「她想站在河岸上,久久地望著河水,因為望著流動的河水,可以讓人心靜,可以消除人的痛苦。河水一個世紀一個世紀在不斷流淌,人間的故事就在河邊發生。它們發生,第二天就被遺忘,而河水依舊在不停地流淌。」⸺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以波希米亞的調調戀上布拉格

我可以愛你,雖然這讓我痛不欲生; 我可以不愛你,但這樣我甚至無法生存。 ——米蘭.昆德拉 《布拉格之戀》

布拉格是捷克的首都,也是波希米亞地區最重要的城市。這座米蘭.昆德拉所鍾愛的城市在中歐享有優越的地理位置,自成立以來一直是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使其成為當今世界這一地區的頂級目的地之一。傳統上,布拉格被稱為黃金城,百塔之城和歐洲之心。

布拉格由五個歷史悠久的城鎮組成,建在伏爾塔瓦河畔。(圖片來源:introducingprague.com)

提到河畔,就一定要提到查理大橋,這座大橋絕對是布拉格最令人驚歎的橋樑與紀念碑。這座連接Staré Město(舊城區)和Malá Strana(小城區)的大橋,橋的兩側豎立著30座雕像,其中許多是複製品,因為原件在布拉格和維謝赫拉德的國家博物館中,建於18世紀初。

而與百塔之城這個稱號相對應的,是布拉格城堡,她位於伏爾塔瓦河對面,是該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之一。城堡由多個部分組成,但其最重要的建築包括舊皇宮和聖維特大教堂,舊皇宮是城堡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世紀,在13世紀和16世紀之間被用作國王的宮殿。聖維特大教堂是城堡建築群中最令人敬畏的建築。它是捷克共和國最大,最重要的教堂,擁有許多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墳墓,也是旅人必訪的景點。

Contributor
Do you like Daniel Shen's articles? Follow on social!

訂閱酷傳媒/酷旅行

輸入你的Email:

夏日提案

歐洲經典

旅行回軼

位於京都中部地區的美山町的景致,以傳統茅草屋聞名,儘管嚴格來說其建築結構不能稱為合掌村,但仍有小合掌村之稱;這個建於17世紀到19世紀江戶時代的村落,共有近40間茅草屋,1993年「茅葺屋之鄉」與周圍的稻田和山林被選為國家重要傳統建築物群保護區,四季都有不同的風貌,終年都有各國觀光客前往朝聖。
對於一位習慣說走就走的旅人來說,相隔四年的首飛,確實是個別具意義的旅程,特別到可以在自己的旅行大事紀標注起來。果不其然,這次的旅程有種初次出國的雀躍,一切還是覺得很不真實,畢竟因為疫情的阻隔,加上工作的羈絆,這趟旅程盼了好久、也拖了好久,總算找到空檔順利啟程,當我在桃園機場辦理登機手續、在航班上吃著飛機餐、在關西機場等候行李時,始終覺得這些環節有些陌生。

文青走讀

Login

Welcome to Typer

Brief and amiable onboarding is the first thing a new user sees in the theme.
Join Typer
Registration i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