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京都的春櫻美極了,但我始終提不起勇氣去湊這個熱鬧。我領略過最美的京都,是在一個颱風說來但沒來的日子,讓我意外擁有完全靜謐的京都,可以自在漫步在哲學之道及嵯峨野,用耳朵聆聽屬於京都的原始聲音。
如果沒有這次經驗,我一定以為京都就只有觀光客的吵雜聲,以及停不下來的腳步聲;但去除人潮的喧鬧聲後,你會發現,你不需要去追逐那些古剎及京料理,應該遊走在風情萬種的山間與鄉間小徑,你會發現,京都的聲音是由雨聲、烏啼聲、鐘聲、溪流聲、風鈴聲及竹林竊竊私語的聲音所構成的美妙音符。
京都的步調,本來就該是緩慢的,因此適合在沒有壓力下漫步。我在颱風天的下午,從東山附近開始我的行程,從八阪神社穿越圓山公園,發現遊客漸漸變少了,從東大谷的側門穿出後,往長樂寺的山路走去,幾乎已經罕無人跡;此時雨勢愈來愈大了,但我一點都不以為意,撐著傘在雨中的步道散步,雨滴敲打在雨傘及房舍的屋頂上,伴隨著不時飄過的桂花香,這才懂得,雨聲是此時此景最好的背景音樂。
當我從銀閣寺離開,卻意外發現右方寂靜的小巷中,藏有充滿禪意的淨土院,繼續前行,爬一段小路就可看見彷彿已被世人所遺忘的八神社,遠離俗世的距離,竟只有這短短幾步路。
原本人潮洶湧的哲學之道,除了少數的學生外,幾乎沒有什麼遊客,從沒有想過這裡可以如此安靜,兩側的咖啡館及藝品店幾乎也都沒有客人,有半數甚至關起門來。其實我想像中的哲學之道,就應該像是德國海德堡老城區對岸的哲學家之道(Philosophenweg),一路上枝葉扶疏、幽靜雅致,如此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才可能在這裡展開精彩的哲學思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才可能激發文思泉湧的靈感,塞滿觀光客的京都哲學之道,恐怕不太可能孕育出這樣的大哲學家或大文豪。
走在京都的哲學之道,雖然不像海德堡的壯闊景致,但有種特殊的東方禪意,一下走在琵琶湖疏水道東側的碎石路,一下又走到西側的石板路,除了雨聲及水流聲外,還有不知哪裡傳來的鐘聲,以及烏鴉的啼叫聲,很自然地想起了張繼的楓橋夜泊。
隔天,我在嵯峨野一帶漫步。從天龍寺北門轉向左邊,充滿詩意的畫面就在眼前展開,兩旁夾道的翠竹高聳入天,隨著風的吹拂而律動,沿著竹林小徑步入竹林後,耳畔就傳來一陣陣竹林的沙沙作響聲,我想這不僅是大自然之間的對話,也是大自然對親近自然的人的召喚吧!
沿著東海步道繼續前行,跨過嵐山車站,火車的氣笛聲、與鐵軌的嘶磨聲從腳下穿越,沒多久就會看到小倉池,繼續往嵯峨鳥居本的方向走,可以參觀別具情調的工房及咖啡館,可以逐一造訪常寂光寺、二尊院、祇王寺及化野念佛寺,也可以只是欣賞兩旁的和式屋舍及庭園,都是一派恬靜的鄉野景觀。
走到落柿舍一帶,連續傳來清脆的風鈴聲,原來是附近有住戶在屋簷下掛了一整排的日式風鈴,因為落柿舍正是俳句詩人向井去來的舊居,風鈴聲聽起來也格外有文學韻味,我停下腳步聽到入神,差點沒注意到學童向我打招呼呢!
夜晚的情調適合去一片漆黑的鴨川,聽潺潺的水流聲,把近在咫尺的塵囂拋得老遠;穿越繁華的四條通,轉個彎鑽進花見小路,身穿和服的女子及町家建築立刻將我帶入時光隧道中,踏在充滿歷史風味的石板路上,竟分不清自己身處何時何地了。 這樣的京都最適合閉上眼睛,讓耳朵繼續搜尋,原本聽不到的聲音。
No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