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50年前提到馬祖,大部分的人想到的會是戰爭、水鬼與軍綠色的迷彩服,馬祖列島位於台灣海峽西北方,極具戰略價值,是昔日台灣的抗戰最前線,總共擁有大大小小36個島嶼,星羅棋布地散落在閩江口之外,大江入海自成的生態系統,提供了豐富的漁業資源,也吸引了許多閩越、閩東人氏的移居,形成了閩越、閩東和戰地文化共譜的馬祖文化。
人文散步 灣澳漁村的庶民風景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早期社會的生存之道,四面環海的馬祖也不例外,閩江入海所創造的獨特生態區域更是上天送給馬祖的禮物,豐富的海洋資源加上地理位置的相鄰,嘉慶年間有許多連江縣居民,看中馬祖島嶼豐富的漁產資源離鄉背井移居至此,也讓馬祖的文化慢慢成形。
而後,福建長樂縣渡海定居的移民以灣澳為原點,發展出一澳一村的聚落模式,神仙村之稱的僑仔聚落或是台版小希臘美譽的芹壁聚落,這些移民也帶來蛙神崇拜等等閩東文化及信仰,隨著時間順流而下,馬祖地區在原來文化架構下遂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
歷史淵源 馬祖與媽祖道不盡的緣
從南竿海面上從遠處望向媽祖巨神像,媽祖就像乘著一艘船在海上航行,無論是從馬祖境天后宮還是媽祖巨神像,都能代表馬祖人心中媽祖的份量。而媽祖跟馬祖還有這樣一段道不盡的緣,因為「馬祖」之名,其實就是由「媽祖」演變而成。
作為馬祖討海人的心靈寄託,媽祖巨神像自然不能省料省工。媽祖巨神像整體由365塊花崗岩雕琢而成,寓含討海人「365天,日日平安」的祈願,據說這裡面還有個小小的插曲,原本媽祖巨神像本體高度為28.8公尺,是依照當時馬祖測量總面積28.8平方公里所設計,但在最新的測量之後,馬祖的實際面積變更為29.6平方公里,因此工匠們在製作的時候在媽祖巨神像加上一根80公分的避雷針,才讓媽祖的總高度與馬祖的總面積相符。
戰地風光 隨處可見的迷彩風情
一趟馬祖的旅程,你很難不去觸碰她的歷史,一方面因為路旁「毋忘在莒」、「枕戈待旦」等等標語不時的提醒,一方面因為軍事建築、地下坑道已經成了網美追逐的景點,馬祖不大,很適合旅人慢慢走讀,很適合順著迷彩斑斕,走進馬祖的戰地風光。
馬祖的戰地風光,要從民國38年講起,當時國民政府遷臺東海部隊隨之進駐馬祖,民國45年7月「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開啟了馬祖為期30餘年的軍事管制,直到民國81年11月7日才解除戒嚴軍管,軍方已陸續開放不同類型之軍事觀光資源,交由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整修、管理,供遊客參訪。
這些戰地所遺留的痕跡,已是馬祖共同記憶的一部份,如今用一種嶄新的姿態,等待旅人們的細細品嘗。在2001年元旦開始實施小三通之後,成了兩岸近距離的交流渠道,國際疫情反覆之下,馬祖成了國內旅遊的新寵兒,從戰爭走到和平,是閩江珍珠馬祖的華麗轉身。
如果旅人們想要在有限的時間裡,打包馬祖的各路景點,這次連江縣政府攜手易飛網推出「台灣好行@馬祖」,針對馬祖四鄉五島規劃了4條路線,提供初次到訪馬祖的旅人們一個方便又安全的旅行選擇,省去交通往來的瑣事,專注在迷人的風景,細細品味馬祖的歷史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