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講到撒哈拉沙漠,有些人會想到古老的埃及文化與金字塔,有些人會想到廣袤的大漠風景與特有的稀奇生物,但在台灣,更多人會想到的是三毛的名著──《撒哈拉的故事》。
大約是20世紀70年代初,三毛在《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上看到一篇關於撒哈拉沙漠的文章,她便下定了決心,她想去那裡旅行,她想穿越撒哈拉沙漠。
熱愛旅行的三毛,似乎一生都在流浪。她到過西班牙、到過德國。三毛筆下的愛人荷西,溫柔、體貼、真摯,彷彿囊括了全天下所有好伴侶的優點。三毛在24歲那年的聖誕夜與荷西初識,在荷西猛烈的追求之下,兩人成功交往,並許下相伴一生的約定。
最終,他們還是去了撒哈拉,並定居於此。
似乎是童年時期的拾荒夢所催使,她拾起了這片遠在他方的土地,將無人願意前往的撒哈拉視若珍寶與夢中情人。在這裡,小倆口的生活算不上優渥,但確實是最為開心的日子。
一段時間後,兩人的故事被集結成冊,《撒哈拉的故事》出版了,這一發行,便是一鳴驚人,三毛的名字也隨著這本書,傳遍了台灣人的耳中,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位來自台灣的作家,響應內心的悸動遠赴撒哈拉,並與愛侶相知相惜。
除了書籍之外,三毛也為歌曲填詞、創作電影劇本。歌手李泰祥曾邀請三毛、歌手齊豫一起創作電影插曲,當時風靡全華語圈的歌曲〈橄欖樹〉便是這麼誕生的,此外還有多達20首的歌詞作品,每一首都被認為是時代經典。
而她創作的電影劇本,便是1990年的《滾滾紅塵》,這部由張曼玉、秦漢、林青霞主演的電影,甫上映便造成轟動。《滾滾紅塵》最後獲得八項金馬獎,三毛則角逐最佳編劇獎,卻未成功獲獎。
正是這樣一位奇女子,將當時的整個台灣拉近了名為三毛的旋風,青年們渴望獨自漂泊的流浪、渴望經歷一場至死不渝的戀愛。在三毛身上,有著一般人沒有的堅定,她願意為了夢想漂泊一生,這樣的勇氣鼓舞後世。她既堅強又孤獨、既浪漫又務實。
儘管三毛已化作高掛於撒哈拉的點點繁星,卻因為她,這個世界從此多了一份無可取代的浪漫。人會逝去,但記憶不會褪色。
新竹五峰清泉部落 探訪三毛的山居歲月
三毛的足跡遍及歐、美、非、亞等數十個國家,堪稱台灣女性自助旅行作家的鼻祖,很多人想要跟隨她的腳步去流浪,但她曾在遠離塵囂的五峰鄉桃山村落腳,在此築起她的「夢屋」,我們不用捨近求遠,在新竹縣山區就能感受三毛的風采。
三毛夢屋位於新竹五峰鄉清泉一處僻靜山坡上。三毛之所以會落腳這裡,是因為一位在台傳教的神父丁松青,三毛與丁松青結識於蘭嶼,彼此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建立了深厚情誼。1976年丁神父被派到清泉的泰雅族部落傳教,1983~1986年三毛曾租用這棟古樸的紅磚小屋達三年,在此生活、寫作和譯稿,並協助丁神父翻譯著作,他也經常散步到上坪溪的吊橋處欣賞風景。
當時三毛在隔著河、正對著教堂的地方,找到她的「夢屋」,其實這是一棟相當老舊的紅磚屋,閒置多時,但因為坐落在懸崖上,可俯瞰整條霞喀羅溪河谷及山巒的曼妙景緻,起霧時有如置身畫境,讓三毛深愛不已,入夢也不忘懷,因此三毛故居又稱「三毛夢屋」、「三毛的家」。
現在這間小屋由屋主經營咖啡館,仍保留當時的純樸樣貌,屋內展示三毛的文學作品、舊照片與生平事蹟,步道側邊有摘自三毛的選文,附近的清泉風景區不僅有宜人景致,也增添不少藝文與宗教的氣息。
10年的光陰歲月 大加那利島的三毛之路
由於三毛與荷西的緣故,西班牙最南端、撒哈拉以東,偏遠的加那利群島進入了華人讀者的視野中。嫻靜宜居的大西洋海風吹拂在熔岩礁石上,不難想像為何三毛會將加納利群島當作撒哈拉後的下一個家。
「大西洋裡七顆閃亮的鑽石」,來自三毛對加納利群島的形容。在三毛故居,大加納利島(Gran Canaria)上,當地政府規劃了有關三毛的路線導覽,每站都有西班牙文與華語解說,正好適合華人讀者們朝聖。
尋訪三毛10年間的足跡,第一站從萊昂‧卡司地略故居博物館(Casa-Museo León y Castillo)開始。當三毛住在泰德鎮時,這裡是當地唯一的圖書館。愛書的她喜歡時不時在這裡角落的長椅上一靠,沉浸在書的世界中。
優美的聖佛朗西斯科區是來到泰德鎮不可少的去處,白色的街道間彷彿有種讓人平靜的魔法,《加那利群島軼事》曾提及過此。聖胡安大教堂前的廣場是三毛學會溜冰的地方。
沿著三毛之路,聖胡安公園在2016年為了紀念三毛《橄欖樹》,種下了一顆「三毛的小橄欖樹」,同時也表達了母愛與創造,三毛與荷西的連結。橄欖樹旁還有著三毛的雕塑,一個頭頂三根毛的小女孩。不遠處則是三毛紀念公園,有著突成紅色的石頭——紀念三毛喜歡撿起海邊的石頭作畫。
來到男人海灘(EL Hombre)附近,標誌性的三號房,三毛故居如今已是私人住宅。回顧島嶼風光,海風微腥的氣息吹過白色平房,大加納利島上處處是三毛的生活足跡。不難想像來自10年之久的積累,三毛與荷西在此生活著,紀錄互相扶持的每一刻——儘管有多麼的恬淡與平靜,或許這就是她的願景,一個普普通通的相互扶持與日常。
當我們問起三毛 關於撒哈拉的故事
「我不問別人的故事,除非她自己願意」——三毛
問起三毛的故事,那本膾炙人口的《撒哈拉的故事》,首先浮現腦中,那也是她自己願意告訴眾人的故事。1974年,受到撒哈拉的感召,31歲的三毛踏上了那片創造了無數傳奇的土地。沙塵滾滾,出現在摩洛哥阿尤恩(Laayoune)的旅人,除了三毛,更有在她身旁的愛人荷西。
阿尤恩是以漁業與磷礦為主要產業的一片綠洲,在馬格里布阿拉伯語中,是「泉水」的意思。我想,對於讀過三毛著作的讀者而言,這個泉水還有著特別的寓意,是創作靈感的泉源、是感動人心的情感泉源、是帶來無數歡笑的泉源,也是三毛、荷西與阿尤恩人們的生命之泉。
對於開啟華人世界對摩洛哥的認識,《撒哈拉的故事》無疑是成功的。我們在其中看到了作為當時的新世代女性,三毛的生活風格,看到了華人群體的普遍認知,更從三毛的眼中,看到了華人眼光下種種驚奇又有趣的當地風俗,在一段段、一篇篇真摯的散文中,遇見了橫跨印度洋的文化衝擊。
來到撒哈拉,為了抵禦極端氣候與流失的體力,到舊城區的咖啡館享用一杯放滿了方糖的薄荷茶,是旅行者降落阿尤恩機場後的必備。接著,可以在閒逛一番摩洛哥的當地街景,追尋三毛的足跡——三毛拿取駕照的駕駛學校、見證了三毛與荷西愛情的法院與郵局遺跡,前往國家旅館(Hôtel PARADOR laayoune),用十二倍的價格品嘗當地新鮮漁獲——看著來來往往的送水車,書中回憶一點一滴地於眼前重現。除此之外,當地也有一些以三毛為名的店舖與景點。
而最重要的,一定要手持一本《撒哈拉的故事》,到三毛的故居看一看。行經曾經的金河大道、盤旋現今的卡塔羅尼亞大街,找尋「44號」門牌的那間小屋。三毛與荷西以此為基地,攜手度過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也在此創造了那些讓眾多華人讀者認識撒哈拉的難忘故事,以輕鬆幽默的筆調,鑄成了那個傳奇女作家「三毛」。而當我們走過這裡,或許,我們也會遇到山羊從天而降。
在馬略卡島深水獨攀 挑戰心理與體能的極限運動
三毛曾去許多城市留學,也在許多國家打工賺錢過。她去過撒哈拉沙漠,去過馬德里,去過加那利群島;她當過德國商店裡的香水模特兒,當過美國圖書館的館員,當過西班牙馬略卡島(Mallorca)的導遊。
但提起西班牙與三毛之間的聯繫,最先想起的,可能還是她與丈夫度過相伴的最後歲月之地——加那利群島。不過,三毛於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時,其實也曾在名為馬略卡的島嶼上,短暫的留下足跡過。
這個略顯陌生的島嶼是西班牙最大的島,從巴賽隆納搭飛機不用1小時就可以到達。這裡有土耳其藍的海,有金黃閃耀的沙,有風景如畫的村落、有綿延不絕的山巒。
崎嶇的地形,再加上以石灰岩為主構成的地質,經過風吹雨打後,陡峭的山體便具有恰到好處的踩點,非常適合攀石,吸引了無數的登山佼佼者。
此外,依偎著海岸線的懸崖峭壁也讓此地發展出了獨特的極限運動——深水獨攀(Deep Water Solo)。不像上述的攀石需要有人位於地面確保繩索安全,深水獨攀跟抱石一樣,沒有使用繩索保證安危,而是選擇足夠深度的水域徒手攀登,墜落時直接掉進水裡作緩衝。
深水獨攀一般高度會攀爬至10公尺以上,不但需要克服體能的極限,還需要跨越心理的障礙,畢竟從10公尺的高度墜海也很難毫髮無傷,是項緊張刺激的極限運動。
不過除了有讓老手趨之若鶩的高難度路線外,這裡其實也有許多適合初學者嘗試的簡單路徑!有機會到此一遊的話,不妨考量自身狀況、找好專業人士,放肆地體驗一次深水獨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