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嗩吶聲音緊湊悠揚、鑼鼓敲響磅礡高亢,口白抑揚頓挫,戲偶生動演藝……,布袋戲是台灣的傳統技藝,隨著時代變遷,也轉換出融合現代的不同表現方式,除了是參與廟口「熱鬧」的懷舊回憶,也是電視機前跟著素還真起伏跌宕的生活樂趣,而在欣賞布袋戲的舞台演出外,也不妨一起走到幕後去探訪布袋戲的細節、追尋布袋戲的歷史、親身接觸布袋戲的溫度,熟悉台灣珍貴的傳統藝術。

國寶級珍藏!探訪李天祿大師的掌中春秋   

台灣可不只有霹靂布袋戲!國寶級的李天祿大師,為了宣揚傳統布袋戲文化在三芝成立全台第一座布袋戲文物館,裡頭不僅可以看到豐富的布袋戲文物館藏,還有多種前場及後場的布袋戲課程可以學習,讓遊客在玩樂之間可以加深對布袋戲的認識與喜愛。

李天祿大師為了將傳統布袋戲藝術傳承發揚,在1996年推動成立布袋戲文物館,全館共三層樓,樓地板面積150坪,規劃有布袋戲展區、傀儡戲展區、特展區、藝師展區、演藝廳、體驗區及文創商品區等。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不僅有豐富館藏,也提供多種學習體驗課程。
(圖片來源: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

館內收藏有上千尊的戲偶及相關文物,其中包含200多件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泉州花園頭、塗門頭等精品,另陳列李天祿生前表演掌中戲的木偶臉譜、服裝、演出樂器與珍貴的古腳本等。另外也可安排各種課程,包括認識布袋戲、布袋戲角色介紹及示範、布袋戲道具介紹及示範、布袋戲基本動作教學、口白及四唸白、布袋戲演出、認識布袋戲音樂、布袋戲後場樂器介紹及示範、鑼鼓點示範教學等,另有戲偶DIY專區,可在白色素面的戲偶進行創意彩繪。

好客藝術村經典重現 花蓮偶戲文化節精采紛陳

布袋戲是臺灣獨特的偶戲藝術,隨著時代推進,無論是師傅手中活靈活現的表演戲偶、亦或臺下一代替換過一代的觀眾,乃至於日漸精緻、現代化的表演形式,偶戲藝術所代表的意義也在轉變當中。

布袋戲文化不但讓西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漸漸獲得今日孩子們的喜愛。然而現代人對於臺灣布袋戲的了解,多由電視布袋戲而來,而電視布袋戲是傳統布袋戲歷經多次轉變,才發展出今日之風貌,為了讓民眾瞭解臺灣布袋戲之發展,而「2020花蓮偶戲文化節—掌中戲‧代代傳」更是邀請深耕布袋戲文化多年的「西田社傳統劇場」共同來推廣。

黃老師親自介紹布袋戲偶以及其文化內涵(圖片來源:花蓮吉安鄉公所)

西田社傳統劇場主演黃明隆老師帶著兒子黃暄皓以親子行動力展現傳統戲曲文化,更感受到藝文精髓代代相傳。他分享著布袋戲喚起赤子之心,透過戲偶傳達好客多元文化,讓大家都能感受歷史戲劇手感傳述的溫度。其子黃暄皓說,有感於看戲的民眾逐漸被稀釋,希望能傳承爸爸對布袋戲的熱誠,用青年創新布袋戲思維演繹推廣出時下年輕人喜歡的議題,讓更多人喜歡看,也會願意接觸傳統戲曲文化。

前往布袋戲的故鄉!雲林布袋戲館與傳習中心全新亮點

相信熟知布袋戲的人都知道,黃海岱先生與鍾任祥先生,兩位北管與潮調兩大派別的布袋戲大師,而有趣的是,這兩位大師皆是雲林人,他們的出生與令人嘆為觀止的技藝,也使得雲林獲得「布袋戲的故鄉」的美名。

擁有90年歷史,定為縣市歷史古蹟的雲林布袋戲館,從前的身分是管理地方秩序的虎尾郡役所,實施地方自治後則改為虎尾警察局,身為少數留存的日治時期郡役所,虎尾郡役所自然有它的代表性,從昭和時期起,坐落於被劃分為格子式工業區中央,為融合多種試驗風格的「半木造」建築,紅磚與混和木材等多種材質的建築風格,擴散到了街市裡的其他房屋,成為當地的特色。

在2006年重整為雲林布袋戲館之後,虎尾郡役所以全新姿態再度踏入當地生活之中,展示各式布袋戲偶的經典模樣,甚至連被火紋烙上的戲偶也展列其中,放在門口歡迎旅客的黃海岱先生的人像立牌更是給展品們添上一絲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