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我曾在3、4年前造訪過寶藏巖,但不知道是這期間動線有改變還是怎樣,到了地點的時候,我才發現我竟找不到入口。趕緊拿出手機查詢,卻發現大多數資訊都只寫到地址,與寶藏巖的再次相遇,有一個不是這麼順利的開幕式。

寶藏巖位在繁華的公館商圈附近,但入口卻不是這麼的好找。無奈之下,我只好開啟了人體導航,用11號公車探路。終於,越過一段小坡,彎過一個山壁之後,在台北的艷陽下,用一身汗水,與寶藏巖再續前緣。

鐵窗與門的紅,門牌與樹的綠,路面與牆的灰,是建構寶藏巖的三原色。

進入園區之後,才開始慢慢找回熟悉的感覺。其實寶藏巖很適合用威尼斯的方式走讀,這裡的每個轉角都是一個文創聚落,每一扇門都藏著一個藝術靈魂,每一個空間都充滿著對話。你可以在某個轉角發現一間很有意思的咖啡廳,可以在某個空間遇見有趣的對話,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現老台北的時光。

【點我看寶藏巖最新活動】

寶藏巖很適合用威尼斯的方式走讀, 這裡的每個轉角都是一個文創聚落,每一扇門都藏著一個藝術靈魂,每一個空間都充滿著對話。
從這個視角看去,活動告示與裝置藝術形成有趣的對話,「沿途的風景,我不明白」

斑駁的老台北時光,濃郁的藝術氣息,寶藏巖也是Instagram與Facebook熱搜的常客。其中知名地標《半樓廣場》更是網紅網美絕對要拍上兩張的地方,從破舊的紅磚白瓷與鐵皮屋,到、綠樹、高架橋與興建中的大廈,半樓廣場向外看去,視線與時間軸線重疊,仿若看見老台北的過去與新生。

許多網美網帥們在這擺出若有所思的憂鬱神情,配上一則扎心的感情語錄,《半樓廣場》滿溢的滄桑感,造就了一張張熱門的社群照片。

寶藏巖知名地標《半樓廣場》,從斑駁的磁磚牆向外看,鐵皮屋、樹林、高架橋、興建中的大樓一覽無遺,仿若看見老台北的
過去與新生。

1980年7月,寶藏巖曾面臨被拆遷的處境,經過社運人士及文史團體的奔走,推動了一連串的聚落保存運動。終於在1999年龍應臺在擔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時,以藝術村的概念,做為寶藏巖未來的營運方向發展,確立了日後設立藝術村的走向。

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與聚落生態,以「共生」的概念,創造出生態、藝術、社區的對話場域。 也藉由「藝術進駐計畫」(Artists-in-Residence),建立起跨越國界的網絡,提供國內、外藝術家創作與居住的空間,讓跨文化、跨領域的藝術能量,在此相互撞擊、交融。

1980年7月,寶藏巖曾面臨被拆遷的處境,經過社運人士及文史團體的奔走,推動了一連串的聚落保存運動。終於在1999年龍應臺在擔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時,以藝術村的概念,做為寶藏巖未來的營運方向發展,確立了日後設立藝術村的走向。
除了駐村的藝術家外,寶藏巖也有居民居住,寶藏巖內的居民房,門牌也充滿著文創氛圍。

一個下午的寶藏巖文青散步,除了看見老台北的時光,還有許多別樣的風景,有老同學的回憶,也有小家庭的溫情;有閨蜜的心有靈犀,也有情侶的耳鬢廝磨,除了帶走豐滿的回憶,也可以用紀念幣,為這段旅程鑄下落款。

寶藏巖的文青散步,除了看見老台北的時光,還有許多別樣的風景,有老同學的回憶,也有小家庭的溫情;有閨蜜的心有靈犀,也有情侶的耳鬢廝磨,
紀念幣DIY的機台在出入口旁的電線桿上,位置並不是非常的顯眼。款式有四款可以任選。

關於寶藏巖的印象,有人說色彩斑斕,有人說樸實無華。但我相信,100個台北人就有100種老台北印象,這就是寶藏巖的魅力所在,帶你走入回憶中那片斑駁的老台北時光。儘管不確定下一次相見會是何時,但我仍心懷期待。

寶藏巖 信箱
100個台北人就有100種老台北印象,這就是寶藏巖的魅力所在,帶你走入回憶中那片斑駁的老台北時光。
Contributor
Do you like Elmer Lin's articles? Follow on social!

訂閱酷傳媒/酷旅行

輸入你的Email:

夏日提案

歐洲經典

旅行回軼

位於京都中部地區的美山町的景致,以傳統茅草屋聞名,儘管嚴格來說其建築結構不能稱為合掌村,但仍有小合掌村之稱;這個建於17世紀到19世紀江戶時代的村落,共有近40間茅草屋,1993年「茅葺屋之鄉」與周圍的稻田和山林被選為國家重要傳統建築物群保護區,四季都有不同的風貌,終年都有各國觀光客前往朝聖。

文青走讀

Login

Welcome to Typer

Brief and amiable onboarding is the first thing a new user sees in the theme.
Join Typer
Registration i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