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當背包客已經很久了,我還是經常想起那些在青年旅館(Youth Hostel)的日子。旅人在路上的精彩故事,有時只能說給自己聽,有時可以留待回國後說給親朋好友聽,但最棒的經驗,其實是跟路上遇到的其他旅人分享,而青旅就是這些故事的交流站,甚至,它本身也是很多故事的發源地。
對有些人來說,住青旅可不是什麼愉快的事:你無法挑選室友,也不知道室友的衛生習慣與打鼾分貝,當然也不會知道他的嘮叨程度,你只是被櫃臺人員隨機分配到一個房間,然後就此決定你在這裡的幾個晚上,到底會日日好眠還是夜夜惡夢,沒人可以保證這裡會是背包客的天堂,還是人間地獄。
當然,很多時候住青旅也沒那麼可怕,你會遇到願意真誠分享的旅人,看到不同國家的住宿與飲食文化,甚至找到志趣相同的旅伴,終結一個人的孤單旅行。
我從德國開始了自己的青旅生涯,德國是Hostel的起源地,所以這個開始也非常理所當然,但我必須承認,我第一次住青旅並沒有那麼上手。當我在德國新天鵝堡山下的城市福森(Fussen)的Hostel櫃臺Check-in完,拖著行李要去寢室時,有個日本女孩就走在我前頭,我眼睜睜看她走進了「我」的寢室,我一直以為自己看錯房間號碼了,跑回去櫃臺再三確認,他們彷彿把我當成鄉巴佬一樣,認真告訴我那就是我的房間,原來這裡的房間都是男女共寢的。
那是我住進青旅的第一個晚上,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旅人之間交流的樂趣。我跟同寢室的加拿大男生M及日本女孩Y很快就聊開了,一起跑去地下室打桌球,後來又認識了對面寢室的兩個台灣女生,大家討論著剛剛結束及即將展開的旅程,聊到半夜都不想睡,根本不管明天還要早起出發去新天鵝堡呢!
幾天後,我沿著羅曼蒂克大道繼續我的行程,就跟大夥道別了,沒想到兩天後我在海德堡的青旅門口,又遇到M了,我們像老朋友一樣擁抱。晚上我們跟另一位日本男生N到交誼廳喝啤酒,然後相約隔天去海德堡一日遊,雖然N的英文很破,但聊久之後大家都很有默契,就算他只是比手劃腳或一個眼神,我們都猜得出來他要講什麼;後來N遇到一些緊急事件,我們義氣相挺地幫忙,培養出不少患難情誼。
通常青旅的品質都不會太離譜,但也不用太過期待。通常的格局是四人房到八人房,我曾在首爾一家青旅住進一間八人房,幾天下來都沒有其他旅客住進來,那還真是賺到;但有些國家的青旅房間超大,簡直可以塞下一整個足球隊,我在布魯塞爾住到12人房,在盧森堡更是住到20人房,感覺像是在重溫當兵的日子。
我印象最深刻的青旅,是在莫札特的故鄉–薩爾斯堡,當地的青旅每天晚上都在交誼廳播放《真善美》這部經典歌舞劇,因為這部電影就是在當地取景的。我在青旅認識了從香港移民瑞士的V,我們相偕走訪了《真善美》的主要場景,包括海布倫宮、崔拉普之家及米拉貝爾宮,白天親臨電影中的夢幻城堡及湖光山色,晚上回青旅一起討論電影中的場景,已經分不清自己是在電影裡還是真實世界了。
屈指一算,我曾在十幾個國家住過青旅,一路上也遇過很多有趣的背包客,但始終令我不解的是,那些在人生旅途上偶然交會的過客,即使互留了聯絡方式,通常回國後也很少再聯繫,頂多只是偶然在臉書上看到彼此的訊息。或許,青旅的精神,就在於每個旅人短暫而真誠的交會,抱持著「一期一會」的心態,每次的旅行都是獨一無二的,每次的相遇當然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