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跨過門檻,壁板上的痕跡清晰可見;廊梯塵埃,攜來一股古舊的氣息。那些關於曾經、關於從前的故事,就隱藏在這些建物的角落之中,等著我們踏入,去一探那些台灣老屋們的風華歲月。

桃園郊野的徽派建築  百年老宅跨海重現   

位於桃園蘆竹的鄉野之間,在看似鐵皮屋工廠的後方,竟然藏著一間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築,這間「蘆竹大夫第」是屋主從安徽運回的古宅,由一磚一瓦、一柱一樑重新組裝而成,來到這裡不僅可以參加導覽瞭解百年宅邸的建築知識與文化內涵,還可以坐在裡頭享受悠閒的下午茶時光喔!

徽派建築是中國傳統建築的重要流派之一,以青瓦、白壁、黑牆邊為特色,在建築雕刻藝術上,將石雕、木雕、磚雕融為一體,展現出獨特的建築風貌。要看正宗徽派建築不必千里迢迢,蘆竹大夫第就是明末清初知府的道地徽派古宅,歷史已有300~400年,由業主收購遷海重建,裡頭的每個細節都非常講究,涉及到佈局、風水、氣象、藝術、功能等考量,值得花一些時間來長長知識。

徽派建築的一大特色就是馬頭牆,隨屋頂斜面層層疊落,馬頭牆左右相互對稱,造型類似墨綠色官帽,代表步步高升,也象徵盼望出外經商的家人早歸,實際上則有防範盜賊、阻隔山風、隔斷火源等功能。徽派建築講究規格禮數,可由「間架」結構來瞭解屋主的身分地位,蘆竹大夫第原屋主在明清時代擔任知府,房屋結構限三間五架,並有四水八卦雙天井的設置,發揮採光、通風、排水、蓄水消防機能,並有水聚天心、肥水不漏外人田的聚財意義,同時也是古人聽雨靜坐的場所。

蘆竹大夫第是由屋主從安徽運回的徽派建築,由一磚一瓦、一柱一樑重新組裝而成。
(Daniel Shen攝影)

屋內有許多細膩精緻的木雕、石雕、磚雕,通常雕刻採左右對稱、大小相同,包括各種中國傳統的吉祥物、植物和鳥類,從蝠鹿麒麟到梅蘭菊竹各有特色,不僅祈求四季平安吉祥、富貴榮華,也表彰忠孝節義歷史故事,堪稱民間藝術瑰寶。有趣的是,屋內的雕刻經常東缺一塊、西少一片,其實是在文革時期佯裝家道中落,希望能逃過一劫。

參觀蘆竹大夫第需要購買門票,但門票可以抵消費,裡頭由杜宅咖啡提供手沖咖啡、飲料及甜點,在古宅中當一日古人,絕對是難得的文青體驗。

舊時連家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長良連家古厝,位於花蓮縣玉里鎮長良里。大正年間,由宜蘭著名大地主連碧榕與日本人倉光格向官方承墾130餘甲土地,並興築水圳,成為首屈一指的大地主。

昭和5年(1930),連家古厝起造,是連碧榕事業鼎盛之時,在自己的會社裡僱用大批的拓墾工人,還一併興建了供「薪勞」使用的廚房、廁所及浴室等設備,原有前、中、後三落,前落是現在仍保存的中式三合院建築,採大木結構四垂頂的五開間三合院式瓦房,樑柱使用楠木及櫸木等高級木材,外牆融合木板於土石角兩種構造。

這座規模足足三落的建築與倉庫群,在當時極為罕見,是日治時期東臺灣地區的大手筆(圖片來源:花蓮縣觀光局)

前落正身與左側做為連家的居所使用,右側為當時東臺振業合資會社的辦公室;後兩側則為兩倒水式的廚房、餐廳與澡堂,供眾多僱工使用。這座規模足足三落的建築與倉庫群,在當時極為罕見,是日治時期東臺灣地區的大手筆,更代表了當時東部的拓墾社會與地主家庭的生活模式。

一代風華!姜阿新洋樓的興衰故事

轉過廊間,透過層層木階傳來了古舊的氣味,那是融合了木頭與塵灰、油漆與石牆、歡笑與淚水的一股時代的氣息,直線向上的木梯,似乎在敞開迎入過客去一探埋藏其中的故事,或許是若無其事,或許是期待等待,這棟老洋樓,卻只在風雨中沉沉睡去。

姜阿新洋樓建於1946年的新竹,是一名愛好浪漫與創新的商人姜阿新的個人基地,以作為招待賓客、自家定居作為出發點,以木業起家,後以茶商經營揚名天下的他,自然熟知每個木頭蘊含的性格,也因此這棟融合烏心石、檜木、樟木、櫸木、香杉等木材的建築,才能將它們統合安插地如此妥當、如此含蘊,溫潤有致,樸而典雅。

在商場上的交際與個人的修習,更是讓他的美感達到高層次,半圓拱、凸窗、紋樣等西式古典技法,每個步伐與角落中,都可一窺這棟樓房是被刻畫得如何精巧雅緻,西式的外觀與結構之中,精細的木頭雕刻卻又將東洋情調與吉祥寓意自然地融入其中,而除了典麗以外,這棟洋樓在實用性上亦下了不少巧思,從通風口和水斗的設計便可看出,這樣堪稱完美的建築,不僅展現了主人的豐厚家業,也體現了當家的氣度與涵養。

姜阿新洋樓融合了西式與東洋情調,為一棟兼具美觀與實用,精緻典雅的建築佳作。(圖片來源:新竹縣旅遊網)

只可惜計畫趕不上變化,事業版圖的快速擴張,讓管理與心力不及跟上,姜阿新的事業也因此頹頹衰敗,這棟洋樓也遭銀行查封,讓人不禁有種家道中落的淒涼,後來,1995年「財團法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接管了這棟老屋,作為會館統籌整修,6年後也被新竹縣政府定為縣定古蹟,在歷史上確立了一席之地。

終於,2013年,這棟失主半世紀的老洋樓,總算盼得物歸原主,由姜阿新的第三代買回,是古蹟史上相當特殊的案例,而這棟歷經興衰,壯麗典雅的建築,也早已成為當地共同的時代記憶,在地方的生活回憶中,有著自己屹立不搖的不衰地位。

書店喫茶一二三亭  橫跨哈瑪星百年的日式料亭

位於高雄哈瑪星新濱老街上的 「書店喫茶一二三亭(ひふみてい)」,鄰近高雄捷運西子灣站2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即可抵達。建築外觀復古、氛圍靜謐,是一家最早可追朔至1914年高雄最高級的日本料亭。

建築裡的磨石子地、木窗、木頭樑柱和1920年3月17日保留至今的「幣串」,優雅嫻靜的建築,經歷了戰前新濱町的繁華,躲過美軍的轟炸,戰後輾轉經歷船務公司、貿易公司、倉庫和茶館等不同的營運, 2012年在「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和當地居民的努力抗爭下,逃過拆除命運,2013年拾起最初的名稱,以「 書店喫茶:一二三亭(ヒフミテイ)」之姿,延續著空間的生命。

從20世紀初的高級料亭,到今天的喫茶店。這是一座跨越百年,看盡高雄繁華起落、日治、戰後的修復,高雄僅存的日本時代料亭建築,這裡除了是喫茶店也是一間書店,到這裡翻閱早期保留下來的書籍,享用茶點,陪伴老屋度過暖和寧靜的午後時光吧!

訂閱酷傳媒/酷旅行

輸入你的Email:

夏日提案

歐洲經典

旅行回軼

位於京都中部地區的美山町的景致,以傳統茅草屋聞名,儘管嚴格來說其建築結構不能稱為合掌村,但仍有小合掌村之稱;這個建於17世紀到19世紀江戶時代的村落,共有近40間茅草屋,1993年「茅葺屋之鄉」與周圍的稻田和山林被選為國家重要傳統建築物群保護區,四季都有不同的風貌,終年都有各國觀光客前往朝聖。
對於一位習慣說走就走的旅人來說,相隔四年的首飛,確實是個別具意義的旅程,特別到可以在自己的旅行大事紀標注起來。果不其然,這次的旅程有種初次出國的雀躍,一切還是覺得很不真實,畢竟因為疫情的阻隔,加上工作的羈絆,這趟旅程盼了好久、也拖了好久,總算找到空檔順利啟程,當我在桃園機場辦理登機手續、在航班上吃著飛機餐、在關西機場等候行李時,始終覺得這些環節有些陌生。

文青走讀

Login

Welcome to Typer

Brief and amiable onboarding is the first thing a new user sees in the theme.
Join Typer
Registration i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