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劃時代的文化,阿美族打造心的願景——傳統造屋最終曲:
撰文、攝影/姿穎 Li Sa
吉拉米代起源自日治時期,為了躲避日本人的徵調,而遷徙至花蓮豐南一帶,不同部落的人在此相遇,接納彼此,就像彩虹一樣,以前的豐年祭,人們穿著五顏六色的服裝,原來部落的服裝並沒有統一的規格,後來族人們開會,才將服裝規格統一。
如今,這裡面臨著人口外移、生育率下降……的挑戰,族人們各奔東西,曾經雄踞一方的部落,願意留下的人越來越少。
林務局所管控的林地,與部落原始區劃有多處相交。依林業規範,導致土地的使用受到過份的拘束,原住民的生活深受影響。林務局在過去,並沒有充分顧及在地居民的基本生活,特別是在原住民部落,造成文化傳承上的嚴重影響。
族人與政府的衝突為時已久,無論是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自然保留區等等,都和原住民部落原始的土地交錯,使原住民無法用傳統的、與生態共存榮的方式好好生活。現在,林務局釋出重修舊好的善意,在里山倡議的協助下,將駐在所交還給部落利用,並定時訪視、檢查該駐在所的使用情形。
現在的駐在所是分配工作、聯絡感情的據點。有些曾參與共同造屋的志工,愛上了吉拉米代,因此稱部落為「第二個家」。部落的事,就是家裡的事。在所有繁瑣的待辦事項中,每個人各自以不同的角度切入,並全心投入這項龐大的造屋工程。
有的人,在這裡找到了另一半;有的人,憶起了和土地的連結;還有的人,學習著傳統的、和自然共存的生活方式。每一個人都在這裡遇見了內在的自己,在衝突中成長,在溝通中和解。都市來的人們,在吉拉米代放下過往,重新整理、沉澱,將自己完全地交托在大地的懷抱中。
這裡的山林等待著歸來的人,不急不徐,一如四季變化,緩慢的推移著。一個又一個發現這裡的旅人,一次又一次愛上這裡。有人回應了山的召喚,有人在這裡找回了根,如同吉拉米代的本意——於此生根,旅人不再流浪,一個接著一個成了回家的人。
現在的場景,彷彿置身於歷史的一隅。一群人離開了故鄉,來到位於海岸山脈的吉拉米代,每一個人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位子,組成了新的家庭,新的社群,新的可能。齊心協力、目標一致、團結一心地蓋出一棟又一棟、保存傳統技藝、部落文化的自然建築。
安靜下來,放下煩惱,你可聽見祖靈的歌唱?你可聽見祂們的歡呼?祂們的精神也在每一根竹子裡,每一個處理的步驟、每一根綁好的茅草、每一段磨好的木頭,每一個工作的白天、每一個晚上的相聚、每一個忙裡偷閒的時刻,都有祖靈照看著、引導著、協助著。
吉拉米代部落文化產業協會理事長騰莫言在他的創作中,將祖靈的訊息透過歌曲傳遞出來。沙啞的歌聲裡是祖靈的吶喊,以及對族人的期許,期望更多的人將部落的文化傳承下去,無論是遠道的人,或是生長於此的在地人。
大自然涵養一切萬物,祖靈守候這片山林,當歸來的人升起火,將古老的薪火透過一雙雙手,透過實際的身體力行,在每一顆敞開的心中響起吉拉米代的歌。當所有人肩併著肩,全心投入,搭起傳統和現代之間的橋樑,放下舊的成見,一同向前。當我們能夠集眾人之力將文化傳承下去,這股力量彷彿天邊的彩虹,少了一個顏色,都無法成為彩虹,少了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完成這些美好的建築。
讓我們手牽著手,將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務,變成一個接著一個、對未來的吉拉米代人來說,他們口中的文化記憶,心中的感人過程,以及對於祖靈的認識、對過往的傳承與對大自然的敬意。
延伸閱讀:
吉拉米代歌謠精選:《祖靈的吶喊》 https://youtu.be/AqGeO3hWCTg
詞、曲創作:音樂人騰莫言 ・ 基鬧(Engmoy Cin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