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len Chou 圖/Dexter Wang
「前方三百公尺處,向左轉,您的目的地就在眼前。」一路上拍照打卡po限動,時間竟然比忙碌的都市生活的還要快上幾許,不知不覺間就到了我們的第一站──射馬干部落。
這是此次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邀約中的第一站,下車活絡活絡了筋骨,等待大部隊匯合的同時,我好奇的打量著這個小社區,乍看之下,與一般的社區無太大不同,無非是多了些大自然的點綴,但仔細看就會發現,牆上的雕刻、街角矗立的木雕、壁瓦上的紋路,無不彰顯著這裡居住人們的身分。
卑南特有的會所制度
卑南,這是一個對都市人來說有些過於遙遠的名詞,於我這樣的都市俗來說,這兩個字最大的印象還是社會課本上提到的台灣原住民13族之一,除此之外,大概就是考卷上的原住民族祭典對對碰之類讓人苦惱的題目。
然而能夠留存到現代的部落豈有善與之輩,事實上,卑南族在歷史中正是以驍勇善戰而聞名,強極一時的卑南王朝就連當時的清廷都要禮讓一二,要知道,那可是最為鼎盛的康雍乾盛世。而這一切,都與卑南族特有的會所制度脫不了干係。
在過去,一旦部落裡的男孩年滿12歲,便必須離開家庭,在部落的會所裡過上集體生活,還要經歷斯巴達式的嚴苛訓練,目的就是將少年們一個個磨練的堅毅勇敢。當然,隨著時代的演進,過去嚴格的會所訓練已經漸漸消逝,不變的,是那一代代傳承的文化與精神。
台灣最早的人獸戀?公主與神鹿的愛情故事
聽完了關於會所的介紹,在社區的大廣場用完具有當地特色的午餐,緊接著就是社區導覽的時間。跟著導覽員在狹小的巷道中穿梭,沿著一路上的木雕與建築,再配上導覽員生動的解說,那一個個或令人淚目、或波瀾壯闊的神話故事躍然紙上,就彷彿回到了那個充斥著英雄與奇人異獸的傳奇年代。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卑南族經典的「公主與神鹿」,這故事描述著曾有著一頭神鹿與當時的部落公主愛上彼此,每當約會時,神鹿都會帶來一顆琉璃珠贈予公主,直到有一天不知情的族人射殺了神鹿,並將鹿頭帶回去部落作為裝飾,公主見此傷心欲絕,自屋頂一躍而下,撞死在了鹿角之上,這時族人們才知道這個秘密,從此以後每當祭祀,祭品行列中總會有閃閃發光的琉璃珠。
說完了傳說與故事,導覽員帶我們去參觀了祭屋,說參觀似乎有些不太貼切,因為這些祭祀著祖靈的小屋,就是族人自己一年進去的機會也不到五指之數。如此神聖的所在,自然有它的存在意義,各個祭屋有著不同的祭祀對象,人們也有不同的祈求,但大抵而言,無非是期待部落風調雨順、期盼家人健康平安、期望孩子們茁壯成長
雕刻刀下的漂流木精神 花環裡的款款情意
行程的末尾,導覽員領著我們去看了首領的木雕工作站──射馬干的部落首領陳文生可是享譽全台的木雕家,進一步了解才知道,在過去的年代,做為靠海的聚居地,漂流木可是他們部落的重要資源,族人們經常拾取漂流木回家中,無論是作為家具,還是化作照亮黑暗的火光,漂流木與卑南文化可是有著相當緊密的聯繫,也正是因此,陳文生想要藉由雕刻這件事情,來記錄卑南文化與其中的精神。
社區導覽完,我們返回了社區裡的集會所,在那裏我們體會到了卑南文化中柔和的一面──花環編織,原來每當出征或狩獵時,族裡的女性們都會開始編織花環,為了就是在勇士們凱旋歸來之時獻上,以此來表達祝福或是愛意,當然,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的用途,但無非是代表了祝福、愛意以及除舊布新。
最後,我們在遊覽車上,依依不捨地與這座乘載著卑南文化與精神的小社區告別,帶著自己親手織就得花環,看著村子漸漸化作一個小點直至消失不見,它會繼續矗立在美麗的東海岸,將香火一代代傳承下去,就如同會所裡,永不熄滅的薪火。
***感謝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的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