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忠孝西路和延平北路的交叉口,一座外觀嶄新、設計復古的建築矗立於此,紅磚黑瓦,大氣磅礡,這是鐵道部園區,是台灣鐵道的濫觴,更是將台灣鐵道現代化的最大推手。
鐵道部園區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的時代,那時在遠從英德兩國來台的顧問幫助下,在此地成立「機器局」,興建從基隆至台北,台北至新竹的全台第一條鐵路。
不過要到日治時期,「鐵道部」這個名字才正式亮相,在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後,作為最早設立的鐵道管理機構,機關局也自然被總督府接收,成為直屬總督府的一級行政機關「鐵道部」,外觀更是由設計總督府(現總統府)、台南州廳(現台灣文學館)、台北州廳(現監察院)等知名建築的森山松之助操刀,才有如今恢弘大氣的紅磚瓦樓。
在這之後,因為主導西部「縱貫線」鐵路系統的建立,鐵道部的地位愈發牢固,不只是日本總督府,民國政府來台後也仰賴於他,令鐵道部有將近一世紀,都是北台灣的鐵道管理中心。
現在,鐵道部園區內原有40棟的建物還保有10座,其中更是有八處是法定文化資產,從鐵道部廳舍、食堂、八角樓男廁、電源室,到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清代機器局遺址、台北工廠,一磚一瓦,俱是歷史的見證。
除了時代的遺址之外,鐵道部園區內還有各種跟鐵道有關的藝術創作,包含文學、音樂、電影等各種面向與表現手法,甚至交通號誌、車票字體、車廂形式這些細節也是一應俱全。上到二樓,還有超大片的鐵道動態展示,模擬上世紀70年代的台北車站及周邊環境,每10分鐘就會有一節不同型號的車輛「出車」,足以令來此的鐵道迷大呼過癮。
鐵道部園區紀錄的不只是台灣的鐵道脈絡,更經歷百年來的政權更迭,從清朝、日本時代、二戰後的民國,到近代台灣等歷史剪影,呈現的內涵和故事遠不止於交通層面。不管是不是鐵道迷,都能夠在此感受台灣的鐵道魅力與歷史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