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磅礡、南管悠揚,廟口舞台歌仔戲正精彩;嗩吶聲吹響熱鬧氛圍,鑼鼓聲敲起緊張氣氛,布幕後的黑影靈活動作,唱、念、做、打,腳色身段各有氣勢……,說起台灣的傳統戲曲,相信每個人心目中都各有浮現出的答案,在吸納了各種人文歷史與相容了多種文化後,以台灣做為舞台盡情展現的傳統藝術豐富多元,然而全台各地究竟又有哪些引以為傲的傳統戲曲呢?這些傳統技藝又有什麼代表性的文化場館?
過去曾是台灣戲窟 大稻埕戲苑重搭傳統戲曲舞台
很多人知道大稻埕是中藥、南北貨、布料的重要集散地,但鮮少人知道,早在日治時期,大稻埕就有多間映畫、劇院,戰後更開設了多間戲院,因此有台灣「戲窟」之稱;儘管10多家劇院與戲院紛紛走入歷史,但現在「大稻埕戲苑」隱身在永樂市場的樓上,繼續推廣傳統戲曲及掌中戲等表演藝術,更為年輕表演者及團隊搭建舞台。
大稻埕戲苑的位置在永樂市場8、9樓。20世紀初這裡只是一座花園,日治時期改建為市場,曾匯集有近千家布行,是全台最大的布料中心,由於商業活動蓬勃,也帶動了當地娛樂表演活動的盛行,使得大稻埕成為傳統戲曲的孕育搖籃。
大稻埕戲苑隸屬於台北市社教館,以演推廣保存傳統戲曲為宗旨,九樓劇場經常舉辦歌仔戲、京劇、南管、北管、客家戲、說唱…等傳統戲曲的演出,八樓曲藝場則有布袋戲、南管、說唱節目,另外也開設戲曲、茶藝、布藝等課程,並安排戲曲校園推廣演出、校園藝術教育傳習計畫、青年歌仔戲團培訓及演出等業務,積極培育傳統戲曲青年人才。
傳統樂曲也有文化館?讓南北管音樂戲曲館帶領你進入音樂世界
南管細膩雅致、北管磅礡大氣,從場內的典雅表演,到廟會的熱鬧振奮,在台灣這塊小小的土地上,這些傳統音樂已經漸漸融入了我們的文化生活中,但隨著時代遷移,很多時刻我們也忽略了它們的存在,失去了對它們的認識,若你是對於中國傳統音樂有所興趣的話,不妨來到位於彰化的這間「南北管音樂戲曲館」,追尋它們從以前到現在的演變軌跡,重拾遺落的文化拼圖。
1999年建立的這座戲曲館,採中國式庭園建築,以典雅大方的建築外觀襯托南北管音樂的風格與溫度,是全台南管及北管音樂、戲曲保存最完整的地方,除了有豐富的文獻、CD等歷史資料外,齊全的設備也是此地的一大看點。
從CD視聽室、音樂研習教室、戲劇排練教室、表演廳、道具室、資料展示廳、典藏室、圖書視聽資料室、研究室、會議室,再到階梯形的仿傳統建築形式的階梯戶外舞台、庭園景觀、親水區,戶外戶內的充實設施帶來多種不同用途的利用可能,而社區居民共同完成的磁磚拼貼藝術造景,更是給此地注入滿滿的土地溫情,濃濃的人情味使園區充滿溫度。
而南北管音樂戲曲館不僅在於保存傳統、演藝藝術上竭盡全力,早在1987年便創立的研習班,也隨著館場落成,分別成立「南、北管實驗樂團」,在傳承技藝與培養人才上面也用心營造,更於每年南管祖師爺孟昶生日、北管祖師爺田都元帥、西秦王爺聖誕祭典時,都會邀請台灣南北管界人士參與盛會,在將傳統技藝之美散播出去的同時,亦讓南北館音樂持續發光發熱。
保留戲曲之美 宜蘭傳藝園區力展傳統精神
提起宜蘭,很多人會想到的是秀麗的山水、北部的後花園,更進一步還有諸如羅東夜市、冷泉等特定景點,但鮮少有人知道,宜蘭是曾經風靡全台灣的戲劇──歌仔戲的發祥地,儘管如今歌仔戲的輝煌已不再,但不妨礙宜蘭在全台灣戲劇史上留下一筆濃墨重彩。
為了文化的保持與傳播,宜蘭縣也於縣內五結鄉冬山河畔設立了宜蘭傳藝園區,園內包含著合稱傳藝333的諸多設施,在傳藝3建築中,有文昌祠、黃舉人宅、廣孝堂等傳統建築,代表了從古至今的匠人巧心、生活日常與孝悌精神;在傳藝3街內,文昌街景依據臺灣新竹湖口、三峽、鹿港、臺北大稻埕等各地街屋特色設計而成,呈現傳統聚落食衣住行生活環境,而以工藝祖師魯班為名的「魯班街」,右側五棟建築群,以左手掌作為設計,象徵「工藝之手」,傳達工藝手作的溫度與感動。景觀部分以宜蘭寒溪的頁岩搭配水流,凸顯宜蘭山與水的地貌景觀,臨水街則與一旁的文昌街有著高低落差,仿照九份、淡水等老街的建築群,利用落差地勢與巷弄內的階梯,搭配建築群交錯,呈現不同的老街建築趣味。
壓軸的傳藝3館,其中曲藝館提供傳習實踐與展示場域,常設傳統戲曲表演供觀賞,曲藝館守護著臺灣傳統戲曲藝術,彰顯民間文化之美,是延續傳統藝術的活水;展示館則為園區內典藏傳統藝術文物、作常設性展出,並舉辦主題特展與研究成果展的場所。透過靜態的視覺體現,傳遞傳統工藝本質的內涵底蘊,勾勒匠師們頂真堅持的職人精神,並彰顯展示文化與傳統文化、民俗生活共存的社會場景;蔣渭水演藝廳位於園區中央,屬於傳統戲曲展演區的一部分,這裡每年都會舉辦不同展覽,且具備園區內最具規模與指標性的室內展演空間,充分發揮劇場功能,呈現園區內最具能量的表演節目。此外也積極打造成國際與臺灣傳統表演藝術界重要交流平台,將不定期邀請一流團隊獻藝,讓您充分享受視覺饗宴。
河南豫劇融入在地人文 左營中山堂延續眷村文化
豫劇源於河南梆子,深具北方率真、豪邁之特色。從1949來到高雄落地生根的台灣豫劇團,立基高雄左營耕耘逾一甲子,目前隸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由豫劇皇后王海玲與新生代演員,融入臺灣在地人文藝術涵養,形成獨特的臺灣風格豫劇。
台灣豫劇團所在地目前位於高雄市左營區實踐路及軍校路交叉口,創建於1951年的左營中山堂,於左營眷村文化景觀區域,早期作為海軍官兵及其眷屬欣賞電影、觀賞戲劇表演的文康場所,1960年代後開放一般民眾觀賞電影,成為左營居民逢年過節必訪的勝地,充滿歷史記憶。
中山堂建築屬現代主義形式,設計風格特殊,具文化資產價值。2013年12月11日依文資法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並在相關單位大力協助下,順利由國防部移撥予文化部,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接手活化經營。
中山堂是南部地區傳統戲曲藝術展演、排練、創新與交流的重要基地。集結南臺灣藝術人才、表演團隊,成為南部戲曲藝術的專業表演舞臺,讓左營中山堂蛻變成為南部戲曲文化的重鎮,成為支持南部表演藝術團隊前進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