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近年來,楊牧、管管、西西等文學大家的相繼離世,除了在文壇上留下一絲感傷與緬懷之情外,也似是在暗示一時代的結束。台灣文學在歷史舞台一路走來,不僅展現出許多文人風骨,也留下許多深刻的故事,連結起了人情與土地,豐富了人文生活。雖然現今的我們已無緣面見那些文學大師,但我們仍能從一棟棟的文人紀念館中,懷想那段屬於他們,與一代讀者的光輝歲月。

在陽明山腰最美的文學宅院  遇見幽默大師     

位於仰德大道上,有一處白牆藍瓦的別墅,這是幽默大師–林語堂生前居住的宅院,現在改建為「名人故居」及「文學生活館」,走進屋內不僅可以感受到

獨特的中西合璧建築風格,更可一探大師生前創作與生活的空間,傍晚時分還能遠眺觀音山的夕照美景。

著有《京華煙雲》、《生活的藝術》、《老子的智慧》、《蘇東坡傳》等經典名著的林語堂,最為人熟悉的稱號就是「幽默大師」了;事實上,先後取得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的他,是一位以英文書寫而揚名海外的華人作家,「幽默」(Humor)的英文也是由他所翻譯,他長期致力於提倡幽默文學,更是身兼語言學家、文學家、旅遊家、哲學家、發明家於一身的斜槓學者。

林語堂故居以四合院格局融合西班牙建築風格,光影下的中庭令人驚艷。
(Daniel Shen攝影)

1966年林語堂自美國返台定居,居住在由政府安排的故居現址。這座房舍由林語堂親自設計,以四合院格局融合西班牙的設計風格,兼具現代感與古典美,他非常喜歡這裡,一方面是陽明山的景致酷似他福建家鄉的山景,一方面是歐風建築正是他年輕時所夢想的上海樓房形象。他形容這座宅院「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他在這座宅院住了10年,1976年長眠於故居後園中。

經過台北市政府整修,林語堂故居成為結合展示參觀、藝文講座、餐飲休憩的多元化空間,完整呈現了大師的格調思想、發明創意、生活態度與文學成就。館內最令人驚艷的有兩個景;其一是從西式拱門走進,穿過迴廊,可見透天中庭,西班牙式螺旋廊柱被陽光拉長身影;其二是從陽台眺望山下與遠方觀音山的畫面,這也是大師最常來的地方,他喜歡在吃完晚飯後坐在藤椅上,口含煙斗,欣賞夕照。

尋訪木瓜樹的小鎮,龍瑛宗的故鄉宿舍化身文學館

「這小鎮的空氣很可怕。好像腐爛的水果。青年們徬徨於絕望的泥沼中。」——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帶有當代特有的東洋色彩,隱隱透露出台灣青年對時代社會的無奈心境,這股厭悒風格透過文字隱隱地傳入讀者心中,為了紀念這位日治時期的代表作家龍瑛宗,從中學校宿舍重整而成的龍瑛宗文學館,就坐落於龍瑛宗出身的地方:新竹北埔。

龍瑛宗文學館將從中學校宿舍蛻變,以北埔故鄉的古屋紀念這位文學大家。(圖片來源:新竹縣政府)

自日治到戰後,由日文到中文寫作,一代大師龍瑛宗筆下的小說以細膩濃厚的筆法,向眾人徐徐道來現實面貌與角色心境,而這所致敬他而生的文學館,記錄了他的生平、風格、文學經歷、經典作品……,並復刻他的書房作為實境場景,以及特別展示他描寫北埔的片段,庭園的木瓜樹則是對應他的處女作與代表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日式木造建築也完美呼應時代樣貌,可說是龍瑛宗的完整回顧走廊。

於雅舍中小品 藏於鬧市的梁實秋故居

在師大任教的期間,梁實秋與妻子程季淑及小女兒梁文薔一同在台北市雲和街上的故居度過了聊賴而又甜美的日子。一待便是七年。一家人居住於雲和街上的時光,正是梁實秋教學、寫作與翻譯的一段巔峰。現今的雲和街上外頭一排貼著他《雅舍小品》中典雅而雋永的文章,雅舍二字門牌引人神往。

庭院綠蔭雅緻,援用當時的文化瓦與檜木磚牆,幾乎複製往前庭院的碎白石以及植栽,而外面栽種的梔子花與蘭亭竹,隱隱遮蔽住旁邊新大樓的風景,使故居有了份自成一格的幽靜祥和,兼具西式接待空間及日本和室的內部構造,約一層樓高的「和洋折衷建築」,其外寬敞自適,其內瑰麗溫香。卸下足履後進入屋內,沿著玄關上望,一大片透明玻璃映照室內的光影躍動,牆上所掛著的展版展示梁實秋先生在師大的種種回憶。

梁實秋故居上,雅舍二字門牌引人神往。(圖片來源:台北旅遊網)

大廳逐字播放著他唸給小孫子的音檔,聲音慈祥柔和卻帶著鏗鏘有力,在旁的茶室會舉辦多種茶席課程,飯廳改造而成的書房也整整齊齊的擺放著書籍,空間上充滿了典雅的傳統茶韻。走進文創區,除了味甘稍苦氣味渾厚的臺灣茶以及手作瓷器外,館舍還融合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中所談及的多種食物提供販售,諸多文創商品也多以其文字作為文案或標語,創造令人莞爾一笑的創意趣味。

此居是至今他在臺灣的居所中唯一僅存者,修復後成為師大深具人文歷史的重要地標之一。於是人們熙攘地來到這裡,非關風月的,彷彿在他有過記憶的家常中,感受他曾灌注於此的溫度,深深淺淺的,滲透肌理。

在置身畫境般的破舊紅磚房 搭建三毛夢屋

三毛的足跡遍及歐、美、非、亞等數十個國家,算是台灣第一位女性自助旅行作家,她卻在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間,於台灣新竹縣一個遠離塵囂的五峰鄉桃山村落腳,並在此地築起她的「夢屋」,起因來自一位在台傳教的神父丁松青。

三毛與丁松青結識於蘭嶼,互相留下美好的印象,也連結了往後逐日建立的深厚情誼。1976年丁神父被派到清泉的泰雅族部落傳教;1983~1986年間作家三毛尋找其寫作的靈感,並協助清泉天主堂的丁松青神父翻譯著作時,曾居住過位於清泉一號吊橋上方五十公尺處的紅磚屋。

遠離塵囂的紅磚屋,能夠晀望如夢境般的清泉美景,使三毛命名此居所為「三毛夢屋」。
(照片來源:Daniel Shen攝影)

當時三毛在隔著河、正對著教堂的地方,找到她的「夢屋」,一棟又老又破的紅磚房子,空置了數年,但因為坐落在懸崖上,可以俯瞰整條霞喀羅溪河谷及山巒的曼妙景緻;起霧時,更能看見濛瀧美的清泉,如同置身畫境般,使清泉美景成為三毛所愛,眷戀紅磚小屋,入夢也不忘懷,因此三毛故居又稱「三毛夢屋」、「三毛的家」。

沿著前往紅磚小屋的步道,側邊有摘自三毛的選文,走踏間多了文學氣息。目前遺跡尚存,2010年由屋主經營咖啡廳,保存當時樸實的紅磚屋,展示三毛的文學作品與舊照片,以茲紀念三毛女士。

訂閱酷傳媒/酷旅行

輸入你的Email:

夏日提案

午後的柔和的陽光灑向大地,草坪上微風輕撫,在炙熱的正午過後,文創市集中許多的設計師、創意人紛紛開始將自己的心血作品擺設在檯面上,等著與有共鳴的人傳述創作理念、靈感來源;隨著前往共襄盛舉的人潮,場面也逐漸熱絡起來,在文創市集中,你可以在這裡找到獨特稀有的珍寶、增添生活氛圍的小物、獨樹一格的風格衣著、手工自製創意美食……等玲瑯滿目,等著被尋找挖掘的寶物。
又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習習的微風吹來,帶來了陽光的氣味。在梅雨季來臨之前,勢必要安排一趟戶外之旅吧!3月21日是國際森林日,對於多山多林的台灣而言,當然也是重要的日子。不妨便趁著節日的到來,跟著「森林系旅宿」來趟自然回歸之旅,想在連假前往國外的旅人,我們也推薦坐擁獨特自然風貌的旅宿,感受春日的同時,也要感謝大自然的美麗與恩惠唷!
為了紀念那個美好的年代,也為了紀錄每個值得留存的故事, 進駐在高雄鳳山黃埔新村的視角酷Podcast團隊, 將在「2022眷村嘉年華」活動中, 舉辦「巷弄放送頭–黃埔新村Live播客室」, 這也將是全台第一場播客松活動。 我們將公開募集100個與眷村生活或舊時回憶有關的聲音故事, 進行採集、錄製及剪輯後,透過各大Podcast平台播送, 讓全世界的華人都能聽到。 歡迎各個世代的朋友,帶著老物件、老信件、老相好,一起來相見!

歐洲經典

從眾所皆知的TWICE到近年崛起的(G)I-DLE,K-pop炫風持續發燒,女團魅力更是席捲全球。無論是從2000s年代開始追隨練習生到韓國女團多年的忠實粉絲、或是近期在家玩舞蹈遊戲後上網搜尋MV被圈粉,多數人都不難被K-pop女團的魅力懾服。獨特混音曲風、洗腦的旋律,女團光芒四射的舞蹈、精心設計的服裝與夢幻的布景,都為人們帶來聽覺、視覺的雙重享受。
如果你來到巴塞隆納,厭倦了市區的聖家堂與爛芭樂大道(La Rambla),不妨換個口味,安排一趟郊區之旅。有西班牙聖山之稱的蒙特塞拉(Montserrat),不僅有怪石嶙峋的奇山景觀,也有供奉黑面聖母(Black Madonna)的瑪麗亞修道院,而且一口氣要換三種交通工具,不管是風景控、文化控或交通工具控,都能從中發現無比的樂趣。
每個旅人都有說不完的暗黑故事,我在波羅的海三小國的某段旅程,有個週末晚上摸黑抵達一個原本就很黑的陌生城市,就此展開一段記憶深刻的暗黑故事。其實不過是晚上十點多,我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的Lux Express客運站下了車,附近簡直是一片死寂,要不是所有乘客都下車了,我一定會以為是司機內急所以停在郊區一個可怕的休息站。
歐式城堡、童話木屋、貨櫃船屋……,每個人心中都有理想的桃花源,或許是與自然合一的隱居感,或者是神遊故國的舊時代風情,抑或是與家人好友圍爐談天的溫馨時光,而Airbnb特別公開2020 年Instagram上由網友愛心數票選而出的前十大旅宿飯店,無論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為甚麼模樣,不妨也來看一看這些「公認桃花源」是否有令你怦然心動的所在吧!

旅行回軼

國門解封,旅外國人開始收拾行囊回台灣了!或是台灣人飛出國大買特買,扛了一大行李箱開心回家,但你知道許多物品都有被台灣海關限制嗎?藥品、食品、菸酒,甚至現金都有一定的規定數額,不是想帶多少都可以!今天小編就先為大家整理 2022 台灣海關的入境規定,有需要的朋友千不要錯過!通通筆記起來,才不會買了一堆卻被海關拒絕喔!

文青走讀

「能遇見靈魂伴侶的機率是六十億分之一。」 「想知道是不是命中註定,你必須全新投入!」 在追求幸福的旅程中,你可能會像《First Love 初戀》中的男女主角一樣,在「圓環」中擦肩而過,可能在誤解與徬徨中「迷路」,但只要能夠堅持信念,不放棄夢想與希望,終有一天必能「撥雲見日」,盼到照亮幸福的「極光」!
近年來,楊牧、管管、西西等文學大家的相繼離世,除了在文壇上留下一絲感傷與緬懷之情外,也似是在暗示一時代的結束。台灣文學在歷史舞台一路走來,不僅展現出許多文人風骨,也留下許多深刻的故事,連結起了人情與土地,豐富了人文生活。雖然現今的我們已無緣面見那些文學大師,但我們仍能從一棟棟的文人紀念館中,懷想那段屬於他們,與一代讀者的光輝歲月。

Login

Welcome to Typer

Brief and amiable onboarding is the first thing a new user sees in the theme.
Join Typer
Registration i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