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近年來,楊牧、管管、西西等文學大家的相繼離世,除了在文壇上留下一絲感傷與緬懷之情外,也似是在暗示一時代的結束。台灣文學在歷史舞台一路走來,不僅展現出許多文人風骨,也留下許多深刻的故事,連結起了人情與土地,豐富了人文生活。雖然現今的我們已無緣面見那些文學大師,但我們仍能從一棟棟的文人紀念館中,懷想那段屬於他們,與一代讀者的光輝歲月。

在陽明山腰最美的文學宅院  遇見幽默大師     

位於仰德大道上,有一處白牆藍瓦的別墅,這是幽默大師–林語堂生前居住的宅院,現在改建為「名人故居」及「文學生活館」,走進屋內不僅可以感受到

獨特的中西合璧建築風格,更可一探大師生前創作與生活的空間,傍晚時分還能遠眺觀音山的夕照美景。

著有《京華煙雲》、《生活的藝術》、《老子的智慧》、《蘇東坡傳》等經典名著的林語堂,最為人熟悉的稱號就是「幽默大師」了;事實上,先後取得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的他,是一位以英文書寫而揚名海外的華人作家,「幽默」(Humor)的英文也是由他所翻譯,他長期致力於提倡幽默文學,更是身兼語言學家、文學家、旅遊家、哲學家、發明家於一身的斜槓學者。

林語堂故居以四合院格局融合西班牙建築風格,光影下的中庭令人驚艷。
(Daniel Shen攝影)

1966年林語堂自美國返台定居,居住在由政府安排的故居現址。這座房舍由林語堂親自設計,以四合院格局融合西班牙的設計風格,兼具現代感與古典美,他非常喜歡這裡,一方面是陽明山的景致酷似他福建家鄉的山景,一方面是歐風建築正是他年輕時所夢想的上海樓房形象。他形容這座宅院「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他在這座宅院住了10年,1976年長眠於故居後園中。

經過台北市政府整修,林語堂故居成為結合展示參觀、藝文講座、餐飲休憩的多元化空間,完整呈現了大師的格調思想、發明創意、生活態度與文學成就。館內最令人驚艷的有兩個景;其一是從西式拱門走進,穿過迴廊,可見透天中庭,西班牙式螺旋廊柱被陽光拉長身影;其二是從陽台眺望山下與遠方觀音山的畫面,這也是大師最常來的地方,他喜歡在吃完晚飯後坐在藤椅上,口含煙斗,欣賞夕照。

尋訪木瓜樹的小鎮,龍瑛宗的故鄉宿舍化身文學館

「這小鎮的空氣很可怕。好像腐爛的水果。青年們徬徨於絕望的泥沼中。」——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帶有當代特有的東洋色彩,隱隱透露出台灣青年對時代社會的無奈心境,這股厭悒風格透過文字隱隱地傳入讀者心中,為了紀念這位日治時期的代表作家龍瑛宗,從中學校宿舍重整而成的龍瑛宗文學館,就坐落於龍瑛宗出身的地方:新竹北埔。

龍瑛宗文學館將從中學校宿舍蛻變,以北埔故鄉的古屋紀念這位文學大家。(圖片來源:新竹縣政府)

自日治到戰後,由日文到中文寫作,一代大師龍瑛宗筆下的小說以細膩濃厚的筆法,向眾人徐徐道來現實面貌與角色心境,而這所致敬他而生的文學館,記錄了他的生平、風格、文學經歷、經典作品……,並復刻他的書房作為實境場景,以及特別展示他描寫北埔的片段,庭園的木瓜樹則是對應他的處女作與代表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日式木造建築也完美呼應時代樣貌,可說是龍瑛宗的完整回顧走廊。

於雅舍中小品 藏於鬧市的梁實秋故居

在師大任教的期間,梁實秋與妻子程季淑及小女兒梁文薔一同在台北市雲和街上的故居度過了聊賴而又甜美的日子。一待便是七年。一家人居住於雲和街上的時光,正是梁實秋教學、寫作與翻譯的一段巔峰。現今的雲和街上外頭一排貼著他《雅舍小品》中典雅而雋永的文章,雅舍二字門牌引人神往。

庭院綠蔭雅緻,援用當時的文化瓦與檜木磚牆,幾乎複製往前庭院的碎白石以及植栽,而外面栽種的梔子花與蘭亭竹,隱隱遮蔽住旁邊新大樓的風景,使故居有了份自成一格的幽靜祥和,兼具西式接待空間及日本和室的內部構造,約一層樓高的「和洋折衷建築」,其外寬敞自適,其內瑰麗溫香。卸下足履後進入屋內,沿著玄關上望,一大片透明玻璃映照室內的光影躍動,牆上所掛著的展版展示梁實秋先生在師大的種種回憶。

梁實秋故居上,雅舍二字門牌引人神往。(圖片來源:台北旅遊網)

大廳逐字播放著他唸給小孫子的音檔,聲音慈祥柔和卻帶著鏗鏘有力,在旁的茶室會舉辦多種茶席課程,飯廳改造而成的書房也整整齊齊的擺放著書籍,空間上充滿了典雅的傳統茶韻。走進文創區,除了味甘稍苦氣味渾厚的臺灣茶以及手作瓷器外,館舍還融合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中所談及的多種食物提供販售,諸多文創商品也多以其文字作為文案或標語,創造令人莞爾一笑的創意趣味。

此居是至今他在臺灣的居所中唯一僅存者,修復後成為師大深具人文歷史的重要地標之一。於是人們熙攘地來到這裡,非關風月的,彷彿在他有過記憶的家常中,感受他曾灌注於此的溫度,深深淺淺的,滲透肌理。

在置身畫境般的破舊紅磚房 搭建三毛夢屋

三毛的足跡遍及歐、美、非、亞等數十個國家,算是台灣第一位女性自助旅行作家,她卻在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間,於台灣新竹縣一個遠離塵囂的五峰鄉桃山村落腳,並在此地築起她的「夢屋」,起因來自一位在台傳教的神父丁松青。

三毛與丁松青結識於蘭嶼,互相留下美好的印象,也連結了往後逐日建立的深厚情誼。1976年丁神父被派到清泉的泰雅族部落傳教;1983~1986年間作家三毛尋找其寫作的靈感,並協助清泉天主堂的丁松青神父翻譯著作時,曾居住過位於清泉一號吊橋上方五十公尺處的紅磚屋。

遠離塵囂的紅磚屋,能夠晀望如夢境般的清泉美景,使三毛命名此居所為「三毛夢屋」。
(照片來源:Daniel Shen攝影)

當時三毛在隔著河、正對著教堂的地方,找到她的「夢屋」,一棟又老又破的紅磚房子,空置了數年,但因為坐落在懸崖上,可以俯瞰整條霞喀羅溪河谷及山巒的曼妙景緻;起霧時,更能看見濛瀧美的清泉,如同置身畫境般,使清泉美景成為三毛所愛,眷戀紅磚小屋,入夢也不忘懷,因此三毛故居又稱「三毛夢屋」、「三毛的家」。

沿著前往紅磚小屋的步道,側邊有摘自三毛的選文,走踏間多了文學氣息。目前遺跡尚存,2010年由屋主經營咖啡廳,保存當時樸實的紅磚屋,展示三毛的文學作品與舊照片,以茲紀念三毛女士。

訂閱酷傳媒/酷旅行

輸入你的Email:

夏日提案

從新竹陽明交大一帶的復興路轉進小巷子,彷如歲月停格般的風景在眼前展開,這片聚落保留了眷村竹籬笆的風情,晃遊其中,有時會與院落中的奼紫嫣紅不期而遇,有時會被彩繪壁畫吸引而駐足欣賞,進駐其中的咖啡館及青年旅館,更讓這裡增添了一些文青氣息,也為原本樸實寧靜的社區注入幾許繽紛的色彩。

歐洲經典

旅行回軼

位於京都中部地區的美山町的景致,以傳統茅草屋聞名,儘管嚴格來說其建築結構不能稱為合掌村,但仍有小合掌村之稱;這個建於17世紀到19世紀江戶時代的村落,共有近40間茅草屋,1993年「茅葺屋之鄉」與周圍的稻田和山林被選為國家重要傳統建築物群保護區,四季都有不同的風貌,終年都有各國觀光客前往朝聖。

文青走讀

Login

Welcome to Typer

Brief and amiable onboarding is the first thing a new user sees in the theme.
Join Typer
Registration i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