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你若要為你的意義而歡喜,就必須給這個世界以意義。」——歌德《格言詩二十六首》

歌德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無論是作為作家、詩人、戲劇家,甚至政治與自然學術界,歌德都展現了他卓越的成就。《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等更是名聞遐邇的巨作,甚至還衍生出了專有詞彙與涵義,歌德與德國,有著對應莎士比亞與英國的地位,無論本人還是作品都深深刻寫在全球的文化記憶中。

誕生於1749年的8月,這位活躍在18至19世紀的文學大家,從小便在貴族家庭中接受最頂尖的教育。早慧的歌德樂於嘗試各種各樣的活動,遊歷於歐洲的多個城市之間,不僅年少便學會拉丁文、英文、法文、義大利文等多樣語言,還造就出了文、理、法、政四樣皆通的奇才。

他致力於在家鄉收藏畫作與打造一間自然博物陳列室,從事繪畫並研究植物學、地質學。而他對文學的熱愛,早在童年便快速發酵,他喜讀荷馬、14歲便想參與田園詩協會,常跑法國劇院充實戲劇愛好,不只寫下了眾多詩文名篇,也造就了不朽的小說與戲劇創作。

歌德一生輾轉於各種行業,律師、學者、政治人物、劇院監督……,但忙碌之餘,他仍不停歇地堅持寫作,他與好友席勒一同開創了德國的「古典主義時代」,更為世界的文學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與啟發。歌德便如同他的遺言「多些光」一般,帶給文學與藝術耀眼的光芒。而我們則循著光,追尋歌德在歐陸的印記。

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 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的古老城市

在歌德的一生中,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的重要程度絕對是非比尋常,這個550萬居民的聚集地,同時也是一個強大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和歐洲中央銀行閃閃發光的總部的所在地,並著名舉辦一些世界上最重要的貿易展覽會,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商務旅客。

然而,在它的中心,法蘭克福是一個出乎意料的傳統和迷人的城市,半木結構的建築擠在古色古香的中世紀Altstadt(老城區),舒適的蘋果酒小酒館供應豐盛的當地美食,村莊般的社區充滿了戶外咖啡館,精品店和街頭藝術,以及美麗的公園,花園和河畔小徑。該市的博物館在德國僅次於柏林,其夜生活和娛樂場景得到了充滿活力的學生群體的支援。

除去一定要去的歌德故居,法蘭克福還有相當多地方值得一看,比方說施泰德博物館(Städel Museum),這家世界知名的藝術畫廊成立於1815年,擁有從中世紀到今天的大師的傑出歐洲藝術收藏品,包括丟勒,倫勃朗,魯本斯,雷諾阿,畢卡索和塞尚。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和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等藝術家的更多當代作品在由圓形天窗照亮的地下延伸中展出。

法蘭克福是一個出乎意料的傳統和迷人的城市。(圖片來源:frankfurt.de)

如果想看近代的藝術,那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für Moderne Kunst)絕對不能錯過,這座傑出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專注於20世紀60年代至今的歐洲和美國藝術,經常舉辦臨時展覽。永久收藏Roy Lichtenstein,Claes Oldenburg和Joseph Beuys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至於歷史上的厚度,羅馬廣場(Römerberg)這個古老的中央廣場絕對值得您花上一些時間停留。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毀於一旦,後續重建的華麗的半木結構建築足以讓人瞭解這座城市的中世紀核心曾經是多麼美麗。

此外,聖·巴爾多祿茂 – 皇帝大教堂(Kaiserdom St Bartholomäus)同樣有著精彩的過去,這座紅砂岩大教堂由一座95米高的哥特式塔樓主導,可以通過328級台階攀登。建築始於13世紀,歷代皇帝皆在此舉行加冕大典,使它在當時即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最重要的建築之一,也是「皇帝大教堂」(德語:Kaiserdom)的稱號由來。1867年,教堂毀於大火,隨後重建為今天的風格。

來到法蘭克福,便能深刻感受到這座古老城市的魅力,無論是深厚的文化與歷史底蘊,還是歐洲金融業的閃耀之星,都是她最為迷人且令人無法自拔的地方。

走入歌德出生地 探訪歌德博物館

「一七四九年八月二十八日正午,時鐘剛打十二下,我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城(Frankfurt am Main)誕生」歌德在自傳《詩與真》中如此寫著。

歌德博物館(Frankfurter Goethe-Haus)位於德國法蘭克福內城區Großer Hirschgraben23號,同時也是這位偉大的作家之出生地。

故居共有四層樓及一個小閣樓,內部裝潢保持了18世紀時,歌德家中的生活原樣。一樓巴洛克式的廚房、玄關和餐廳被稱為「藍色廳」,是歌德一家人聚餐的地方;二樓有著洛可可風格的大客廳,以及中國式的紅色牆紙,音樂室也在這層樓。歌德的臥房位於四樓,名為「詩人坊」,《浮士德》及《少年维維特的煩惱》等著名作品的初稿皆是在此處誕生。

歌德博物館正是出生顯赫的歌德出生地(圖片來源:歌德博物館官網)

除了傢俱陳設展現了後巴洛克時期的住宅佈置藝術風格,這裡也展示著許多歌德的早期作品、親筆手稿及生涯成就等歷史事蹟,以及大量的18、19世紀時期,后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畢德邁耶爾等風格的版畫、繪畫和半身雕像作品。 

歌德故居曾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損毀,但戰後被法蘭克福人民細緻的原樣重建。重現歌德故居之餘,更成為了一個館藏豐富的博物館,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前來。如果你想認識更多這位偉大作家,抑或是想欣賞18、19世紀的藝術,那這裡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義大利趴趴走  歌德人生中最重要的壯遊       

許多人都知道歌德寫過《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等巨作,但很多人不知道他曾寫過《義大利遊記》。在1786~1788年之間,37歲的浮士德曾以「菲利普·米勒」(Filippo Miller)這個名字,離開祖國威瑪公國到義大利遊歷學習21個月,因為這次出走,讓他大舉擴展了自己的眼界與思維,也累積出豐沛的創作能量,幾年後順利完成了《浮士德》這部詩劇,這段義大利之旅堪稱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壯遊。

歌德在1816年出版的《義大利遊記》中,以遊歷義大利途中寫給戀人封思坦夫人的信件,加上其他個人書信彙整成書,洋洋灑灑寫下40萬字,其中對羅馬、龐貝城、威尼斯、佛羅倫斯、米蘭、那不勒斯都有詳細紀錄,從自然風光寫到藝術體驗、從文化觀察寫到心靈感受,200年後仍是旅人探訪義大利值得再三咀嚼的文字。

歌德成名很早,他之所以會出走義大利,一方面是父親一直鼓勵他出國學習藝術,一方面他自己也希望能擺脫千篇一律的生活節奏,希望到新的環境追求自我成長。所以他曾說:「巴黎應該是我的小學,羅馬則是我的大學。」還說:「我到這裡來不是為了以我慣有的方式去享受,而是要努力接觸偉大的文物遺跡,在我屆滿40歲之前學習和發展自己,積累心靈上的收穫。」

歌德在《義大利遊記》中洋洋灑灑寫下40萬字,對羅馬、龐貝城、威尼斯、佛羅倫斯、米蘭、那不勒斯都有詳細紀錄,圖為威尼斯。(Daniel攝影)

事實證明,他從義大利遊歷歸來後,整個世界觀、人生觀和藝術觀都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他的思想、行為、外表裝扮、言談舉止也變得成熟許多。他不再醉心於反封建、反傳統的激進主義,而是追求古希臘羅馬藝術那種天地合一與大自然和諧的精神。他在羅馬時寫信給母親說:「我將變成嶄新的自己歸來……自我踏入羅馬的那一天起,就意味著真正的再生。」

歌德在書中感嘆說:「我的身體強健了,眼界開闊了,精神純潔了,我有能力寫我的《浮士德》了!」歌德在這趟旅行當中,充分體會到旅行是愉快且能帶來巨大收穫的事,且從大自然中屢屢得到賞心悅目且激發靈感的發現,包括觀察力、聯想力、思考力都有前所未見的提升,決心要進入純粹而自在的寫作境界。

歌德在《義大利遊記》中有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章節,其中他記述1788年元月的羅馬狂歡節就讓人印象深刻。為了描繪羅馬狂歡節,歌德從賽馬、衣物、新年時間、警哨、馬車、面具、紙屑、假面丑角國王、舞廳等細節,一個都不放過,為的就是讓讀者透過他精心鋪陳的報導,可以留下深刻印象,讓歡樂的節慶不會如童話般消失。

浮士德中唯一的真實 萊比錫的奧爾巴赫凱勒酒館

《浮士德》的讀者或許會注意到,第一章中有一小節叫做《萊比錫奧爾巴赫地下酒館》,乍一看或許是又一個虛構場景,然而這正是《浮士德》中唯一取自現實地點的一幕——來自萊比錫的奧爾巴赫凱勒酒館(Auerbachs Keller)。

萊比錫著名的美德勒通道(Mädler-Passage)中,早在16世紀就開始營業的奧爾巴赫凱勒酒館是萊比錫大學生的課後遊樂場,包括1765年來到萊比錫大學的歌德。當時,在東德廣為流傳的浮士德故事被當代老闆所鍾,酒館內開始出現有關於浮士德的裝潢,包括故事插畫與雕塑等,這也引起了歌德的注意。

歌德所描述的桶形空間,牆上滿滿的壁畫,正是描繪《浮士德》中的場景。 (圖片來源:奧爾巴赫凱勒酒館官方網站)

儘管一直到幾十年後才有了《浮士德》出世,作為書中唯一的現實場景,不可否認的是奧爾巴赫凱勒酒館確實對歌德影響重大。由於《浮士德》的關係,現在的奧爾巴赫凱勒酒館已經成為萊比錫著名景點,慶幸的是,曾經的裝潢經過多次整修後依然保留了浮士德詭異的韻味,甚至可以說更神祕了。趁著當年風頭,如今,酒店門口就立著浮士德(主角)與梅菲斯特(惡魔)的銅像、內部不定時展演《浮士德》歌劇、添加了更多壁畫,《浮士德》幾乎成為了這間酒館的標誌。

現在來看,酒館的客群從當年的大學生變成現今朝聖浮士德而來的觀光客,人們口中的話題是浮士德用青春交易智慧的一幕。回到歌德當年來到酒館的時間,喝著啤酒打量四周,話題依然是與惡魔交易的故事,就如同現今的讀者一般,或許當年的歌德就是這樣被神秘的傳說與這間酒館的奇妙環境所吸引,才有了如今的《浮士德》吧?

訂閱酷傳媒/酷旅行

輸入你的Email:

夏日提案

歐洲經典

旅行回軼

位於京都中部地區的美山町的景致,以傳統茅草屋聞名,儘管嚴格來說其建築結構不能稱為合掌村,但仍有小合掌村之稱;這個建於17世紀到19世紀江戶時代的村落,共有近40間茅草屋,1993年「茅葺屋之鄉」與周圍的稻田和山林被選為國家重要傳統建築物群保護區,四季都有不同的風貌,終年都有各國觀光客前往朝聖。
對於一位習慣說走就走的旅人來說,相隔四年的首飛,確實是個別具意義的旅程,特別到可以在自己的旅行大事紀標注起來。果不其然,這次的旅程有種初次出國的雀躍,一切還是覺得很不真實,畢竟因為疫情的阻隔,加上工作的羈絆,這趟旅程盼了好久、也拖了好久,總算找到空檔順利啟程,當我在桃園機場辦理登機手續、在航班上吃著飛機餐、在關西機場等候行李時,始終覺得這些環節有些陌生。

文青走讀

Login

Welcome to Typer

Brief and amiable onboarding is the first thing a new user sees in the theme.
Join Typer
Registration i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