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中正區紛紛擾擾的大街上,有這麼一座老建築靜靜地佇立在街角,就像是大隱隱於市的高人,彷彿周遭的一切繁華喧鬧都與他無關,這就是牯嶺街小劇場,全台素負盛名的獨立實驗劇場。
他,與他的前世今生
讓我們回到1906年,那時候這裡仍被稱為佐久間町的時候,牯嶺街小劇場的原址,還是日本人建造的木造官舍,直到1945年,國軍來台,接收了大量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建設,而此地也從佐久間町更名為牯嶺街,原先的木造官舍也成了台北市警察局第七分局,並於1958年改建成全新的日式磚造建築,成為中正二分局。
1995年,隨著中正二分局的遷出,這棟建築物也閒置了下來,是經過「小劇場聯盟」的爭取後,才變成如今的小劇場,從肅殺的警察局到自由發揮的實驗劇場,這結局很多人都想不到。
他,與他的存在價值
牯嶺街小劇場在台灣劇場界的意義,可不僅僅在於他特殊的前身。事實上,身為實驗劇場,牯嶺街最重要的貢獻在於他的劇場技術足夠專業,甚至可以媲美大型的展演空間如兩廳院、水源劇場等,但入門的門檻卻又相對低許多,而且給予作品內容和表演的空間又有足夠彈性,可以讓非主流的作品或是剛出道的新人有一個地方來做演出,也因此才有辦法達到3600+的演出場次,而在台灣的小劇場史上,有相當一部分的劇場人,第一次的展演就是在牯嶺街。
他,與他的後會有期
2018年,牯嶺街小劇場因為老建築在使用上的不堪負荷,被迫停止了運轉,但在休眠的同時,他們也不斷地在升級與進化,現如今900多個日子過去了,帶著全新的設施和專業團隊,還有與過去同樣平易近人的租金,牯嶺街小劇場回來了。
不只如此,他們還帶著全新的活動與企劃,讓一般人也可以用輕鬆的方式,全方位了解牯嶺街的歷史和劇場的設計以及創意!
只是,任何事物的重新啟動都會需要比運轉時更加龐大的支出,900多天的整修帶來的是運營經費以及劇團人員的流失,許多軟硬體設備都出現了缺口,所以,牯嶺街才舉辦了募資活動,希望志同道合的人可以支持他,讓牯嶺街繼續作為台灣藝術的新苗培育床。
「這次,是對劇場人的重新「打開」,也是邀請一般民眾走進並認識小劇場發展的全新「再打開」!」──牯嶺街小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