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養豬場的印象,還停留在環境骯髒、臭氣沖天、廢水污染,但如果你有機會到位於屏東的台糖東海豐園區,看見全新的畜牧養殖模式,一定會扭轉對傳統畜牧業的刻板印象。這裡不僅環境衛生無虞,還導入了沼氣發電、沼渣轉為有機肥料等農畜循環模式,成為新農業與循環經濟的實踐典範。
東海豐畜殖場建於1953年,至今已有70年的歷史,原為傳統舊式豬場,不僅設備老舊,也一直有環保抗爭問題,2018年起台糖斥資6.8億元進行改建,打造現代化豬場,採用新式密閉式負壓水簾畜舍,具備自動化控溫、控濕、通風除臭、自動飼料給水及豬糞尿收集等功能,提供豬隻更舒適的生活環境,同時可降低疫病傳播的風險。
另一方面,園區也大舉引進綠能設施,並落實循環經濟的理念,生產製造過程中所產出的副產品或廢棄物,幾乎都沒有浪費,其中沼氣可以發電,沼液則可施灌鄰近農地或回收再利用,沼渣轉化為有機肥回歸農田。
東海豐經過改建,已經搖身一變成為結合綠能、水循環、生物循環的農畜循環園區。在水資源再生部分,畜養豬隻所產生的廢水,經過污水處理中心厭氧醱酵後,透過兼氣處理及活性污泥膜濾法(MBR)處理,可以回收澆灌或放流,一部分可作為農業用水灌溉農作物,另一部份可再循環利用作為園區用水,可用來清洗畜舍或作為水簾水源。
在電能再生部分,畜舍高床下設置有集糞坑,透過機械蒐集豬糞尿後,經由密閉管道輸送至沼氣中心,經過酸化、厭氧發酵、脫硫、過濾等程序,讓甲烷濃度提高到60~80%,再經過儲氣系統及去水冷凝,通過發電機組即可進行沼氣發電;另外,也在大面積的畜舍屋頂設置太陽能板,透過南部炙熱的驕陽轉換為電能。如此一來,白天由太陽能板供電,晚上則由沼氣供電,所產生的電力不僅可完全供應場內所需,多餘的電力還可躉售給台電。
至於肥料利用部分,豬糞尿經厭氧醱酵後所產生之沼渣堆肥及液肥,轉換成有機肥,可用於肥育農田、種植穀物或狼尾草,再製成飼料回飼豬隻,創造真正的農業循環經濟。
事實上,沼氣發電已有很長的發展歷史,但過去都不太成功,直到近10年來因為技術趨於成熟、政府鼓勵發展再生能源,才帶動了沼氣發電的蓬勃發展。現在東海豐已在扮演區域沼氣中心的角色,每天不僅可處理場內外上百公噸的豬糞尿,還可處理場外的果皮及酒粕,將豬糞尿、果皮、酒粕一起共發酵,則可產生更多沼氣。
東海豐農業循環園區,是台灣首座兼具農業、觀光、環境教育、綠能等功能的養殖場,也是實踐新農業6e價值–經濟、環境、能源、生態、就業、教育的場域。根據統計,其用水量較傳統畜舍減少80%以上,每年的沼氣及太陽能發電量高達230萬度,每年減碳量更高達2,000公噸。
由於充分體現節能減碳與循環經濟的精神,2019年東海豐園區成為全球第一家取得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BSI)循環經濟國際標準BSI 8001:2017 的畜殖業者,也是台灣第一家生質能綠電憑證的供應業者。
台糖正規劃在2025年前全面進行現代化畜舍改建,將東海豐的成功模式,複製到全台16座畜殖場,除了提供更優質的綠色豬肉製品以外,也可望貢獻更多的再生能源,並讓豬場與社區及環境共存、共榮。
台糖期待不僅是獨善其身,而是持續將生態圈擴大,目前大江生醫、喬本生醫已提供原料及廢棄物給台糖發酵,另外台糖也跟台畜合作規劃興建外銷等級的屠宰場,希望讓東海豐成為農業經濟循環及環境教育的領頭羊,邁向「豬場做循環、友善全台灣」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