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出門遊山玩水,卻又總是因為塞車敗壞興致?事實上,還有一個步調悠閒,體驗特殊的出遊方法,那便是──火車旅行。不妨在假日搭上一台鍾意的列車,順著鐵道迴遊,放慢腳步品味台灣之美。
搭上太平山蹦蹦車 海拔2000公尺的自然療癒旅行
到阿里山一定要搭小火車,到太平山絕對不能錯過蹦蹦車!搭乘鮮黃外觀的開放式台車,從太平山站鳴笛出發,沿著過往載運木材的運輸軌道前行,穿過樹林與鐵橋,一路聽著「蹦蹦!蹦蹦!」的聲音,並呼吸著芬多精的自然氣息,絕對是屬於太平山最獨特的體驗。
說起蹦蹦車這個名稱的由來,有人說是過去運材軌道,軌條是分段拼接而成,由於路基不平整,火車行經軌條的接縫處,會發出蹦蹦聲;另一說是柴油機關車的煙囪冒煙,其煙蓋上下合閉,發出蹦蹦聲。總之其目的就是載運原木的「山地運材軌道車」。
太平山蹦蹦車最早有20公里長,1991年將太平山車站到茂興車站的3公里鐵道轉型成觀光列車,這段路線是太平山山地軌道橋樑最多、最具代表性的路段,沿途可欣賞海拔約2,000公尺的柳杉林與檜木林等山林生態,不僅可認識太平山的林業歷史及生產機具文化,也可感受有趣的觀光台車體驗,適合用五感來一趟自然療癒旅行,讓身心靈在森林中放鬆紓壓。
東台灣最後的蒸汽火車 滿足鐵道浪漫幻想
每年夏天,東部鐵道總有一座復古蒸汽火車奔馳在花東縱谷的大地上,緩緩穿越山間,美得像穿越時空、回到過去。這是蒸汽火車「仲夏寶島號」,7月起從花蓮玉里出發到台東,沿途停靠富里、池上、關山、山里,旅客在嗚嗚汽笛聲陪伴下,捨去煩惱享受大自然洗禮,也可在火車中途停靠時,逛逛各站小農市集與風景。
「仲夏寶島號」,是CT273蒸汽車頭聯掛莒光號冷氣車廂,因車頭流線外形優雅,因此有「蒸汽車女王」「貴婦人」之稱。同時,它也是台鐵最快的蒸汽火車,時速可達100公里,並與日本國鐵C57同型,因此台日兩國也替火車們締結姊妹車,非常有趣。
仲夏寶島號曾到各地展示,並於2014年歷經整修、裝新爐蓋、鍋爐、重新塗裝。目前,重新以車等人的方式,讓旅客能自行遊覽車站週邊知名景點,如參觀「大地上的穀倉」富里站;木造穀倉式特色站房的池上站;步行前往參訪關山舊站及舊宿舍;探訪傳說中到不了的車站─山里車站及站前迷你的白色小教堂,讓旅客能飽覽沿線深具特色之自然景觀及人文風貌,來趟蒸汽火車輕旅行。
極具美感的台鐵鳴日號 限量環島旅程中的頂級享受
榮獲2020日本設計大獎「Good Design Award」的鳴日號觀光列車,用70歲莒光號E405、E417復古機火車車頭改造,由臺灣本土設計師邱柏文操刀,保留莒光號傳統的橘色調的車身,結合尊榮的黑色調,把臺灣的名勝山水收進車廂裡,讓美好光景在鳴日號延續,讓臺灣的鐵道故事邁向未來。
內裝以「秋天的風」為設計主題,強調自然、在地、樸質、記憶、狀態等特色,顏色以粉膚、赭紅、白灰等柔和色調點綴,座椅更以藍、白灰進行跳色,宛若花蓮太魯閣岩石地貌與台灣四面環海的景象。
台鐵鳴日號自2021起正式營運,採預約制,行程路線約3~5天,每月限量最多六個班次,並依照旅行進行不同的客製化設計。列車上有三種不同類型的車廂,商務車廂擁有全視野明亮觀景窗,可360度旋轉,營造出十分寬敞舒適的談笑空間。吧檯車廂兼具美感與機能,並設有站立吧,伴隨窗外美景,品嘗特色美食。客廳車廂則是擁有可面窗而坐的旋轉式座位,也同時有小吧檯,供追求品味生活的旅人使用。
「鳴日號」鎖定中高端客戶族群,提供高端隨車服務,無微不至的打點旅客所需、推廣米其林美食,帶領旅客體驗產地食材、以及與在地達人合作,傳遞對土地的感動,搭上鳴日號﹐享受一趟有別以往、尊爵不凡的旅程吧!
跟著鐵道一同前進!阿里山小火車的興衰繁盛
阿里山小火車是許多台灣人對火車的共同記憶,鋼板的車身貼近森林,從窗外探出便能看到樹影搖曳、送上樹林間特有的清香,緩緩行進的步伐傳來陣陣咚隆咚隆的聲響,輕快的心情浮現上來,天氣晴朗,時光愜意。
相信許多人都知道阿里山在日治時是林業的大產地,在當時與太平山、八仙山並列台灣三大林場,阿里山小火車也為了運送阿里山盛產的檜木等木材而搭建,一段關於樹木、關於阿里山、關於小火車的故事便由此展開。
阿里山與火車的相處已有122年歷史,從蒸汽火車起、從1899年開始運作起,這列火車不僅讓阿里山大放異彩,也帶給產業繁榮的景象,甚至讓嘉義一躍成為當時台灣的四大都市,而其從平地到高山,複雜多拐的鐵軌路徑,與前後阻塞的前進過程,使它獲得了「阿里山火車碰壁」之稱,這條帶動山上山下交流發展,路線有趣特別的鐵路,也在林產沒落之後,藉由觀光給阿里山注入嶄新活力,使它在台灣踏青舞台上有著不衰的地位。
除了以熱暖溫三帶森林景觀、小火車、鐵道古蹟、日出日落……作為觀光賣點外,近年來阿里山也讓木頭、茶等產業推向精緻化發展,帶動品牌提升,並推出日出音樂節、四季賞茶等活動進行觀光行銷,除此之外,更加強推動生態保育,讓阿里山神木的震撼景象,警示我們要與自然和諧共處,避免走上歷史的錯誤,希望能以互相愛護的心情,創造共生共榮的人文精神。